我的夢小學散文3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而你的夢想是什么?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我的夢小學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夢小學散文一
我,是一個出生在90代的孩子,一個懷有夢想的孩子。平時不喜歡跟同學們打打鬧鬧,也不怎么貪玩。最喜歡做的就是寫作。寫下心理的痛苦。將痛苦發泄于紙上,將汗水灑在日記本上。
開始寫日記發現沒有興趣,有時擱了幾天才寫一篇日記。后來我漸漸的開始修改我的日記,發現了其中的樂趣。我還編一些小故事在日記本上。不開心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漸漸的,我就開始迷上了寫作。
寫作是一項非常痛苦的事情,他需要有耐心。我天天都編寫這些故事,差不多快一本了,我就存起來,或者復印下來投給雜志社或出版社。不過總是沒有等到出版社回復的信息,我迷茫的看著那些堆得厚厚的日記本,犯愁了。
自從寫日記開始,我就越來越發現寫日記對我的好處了,首先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每次考試語文的分數線也上去了(作文給的分很高),老師也經常會把我的作文拿出來讓同學念。我不敢相信這是我寫的文章,不過卻是是我寫的。
教我們語文的班主任老師對我特別好,她經常輔導我作文。正因為如此,我的作文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文經常在區、市上獲得獎勵。
六年級的時候,老師把我叫到了辦公室對我說道:“如果你的日記能繼續寫下去的話,我一定會很高興的。有空了給老師帶過來看看,沒空就寄過來算了。”不知道怎么的,為了老師的這句話,我付出了幾年的汗水。
小學畢業以后,我仍然堅持著寫日記。編故事,有空了就回學校和老師閑聊。我也漸漸的發現到了文學的魅力。
讀初中以后,我越來越感覺到讀書的壓力了。被迫放棄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就這樣稀里糊涂的度過了我的初中生活。
初三寒假,我有幸的翻開了小學時候的日記本。看看那些潦草的藍墨和老師用紅墨水還有白色的紙相互勾勒交錯在一起,就像一副畫一樣。想到這里,我不停的流淚。
小學的時候寫日記不僅有老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母親的支持。
母親對我特別好,她平時總是教導我要求我把字寫工整,也要我練習臨摹還有寫日記。不知道怎么的,我漸漸的喜歡了這些文字。文字的魅力太大了,像通了電的電磁鐵一樣深深地把我吸住。每次我做了這些,同學們和老師都羨慕不已。夸獎我的母親,而我,也格外的高興。
初中,因為作業太多。母親常常讓我放棄寫日記,。而她常常陪我做作業做到深夜。為了我的學習,她把自己拖垮了,病倒在了床上。而我,考上高中以后也就迷茫了。
母親常常為了自己的病奔波著,而我卻因為找不到夢想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一樣。整天都想睡覺,把自己弄的昏昏沉沉的,讓自己忘掉那些痛苦。
可是痛苦還是會來的。我變得格外的憂郁,煩悶。沒有了母親心里有種說不出的痛苦,憋不住的時候就去買日記本,寫了一篇日記。這樣,我的內心在平靜了下來。
平靜下來以后,我又找到了以前那種快樂的感覺了。心理的愉悅,讓我更喜歡寫日記。喜歡上了文學。
自此,我就天天寫日記。把我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把他編寫成書,發布在網上。
我曾經發過誓:“為了我的母親,我要寫出更好的文章。讓她看到一個成熟的自己,,讓她看到一個不在憂郁的自己。讓她看到一個快樂的自己。”為了母親,奮斗!
加油,自己!
我的夢小學散文二
我喜歡散文,喜愛文字,閑暇之余,“漫步其中”,著實是一種心靈的洗滌,精神的愉悅.
喜歡散文,喜歡它的“形散而魂不散”,充滿著靈性、自由、美妙而生動。喜愛文字,喜歡它能深入地走進心里而產生與心靈的共鳴。于是,時常便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傾訴與筆端,在文字的領域里,字“壟”行間釋放自己的情感,表達著自己的內心世界。雖然深知自己的文學功底甚是薄弱,知識水平也淺之又淺,雖然不能以此當做一種職業,但我依然喜歡,心底對此總有一種難舍的情,揮之不去的愛,似乎只有在文字中能找到一種心靈的相通和共鳴。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就喜歡看作文書。對于物資匱乏的六七十年代,看書對于每個孩子來說是一件奢侈的愿望。而我唯一能看到作文書的方式,便是從做教師工作的父親那里獲得,并且也是極其有限的,一本一氣呵成的看完,沒來得及體會每篇作文的心得感受,看完了就趕緊送回。即便如此,對于當時來說也是很幸運,很知足快樂的事。
或許因為在這樣的方便條件影響下,每次老師留的作文我都能第一個完成,同時也是班級同學作文當中優秀的一個。因此,每次老師留作文是我最高興的一件事,也是我最喜歡做的一項作業,而每次當我寫完作文手捧著交給老師的時候,也是我最為難過的時候,因為自己努力用心寫的作文時常看不到老師的批改和任何的評語,為此還曾向老爸有過抱怨。即便如此,每次留有作文的作業,我都用心的寫完第一個交給老師,而更多的同學因為沒有完成受到批評。每次考試的作文成績我都是優秀的,說心里話,那時在同學當中,作文曾是我的驕傲。
喜歡上散文,是步入初中以后。最初接觸到散文,是在語文課本上,朱自清的散文父親的《背影》和《荷塘月色》,樸實的語言,豐富的內心情感,身臨其境而美妙的境界,文字中隱藏的內涵深深的吸引了我。時常如饑似渴的尋找著這方面的書籍。家境并不富裕的我,每次走到報刊亭前,都會不知不覺的停滯不前,手捧著我喜歡的《詩刊》《散文》愛不釋手,翻著翻著卻又不得不遺憾的輕輕的放了回去。買一本詩刊一元五角,卻要積攢了很長時間的零花錢,捧在手里的那種感覺無以言表。也就是從那時起,散文成了我的摯愛,我的夢想。
初中畢業,結束了我的學業,也結束了我的一切知識來源和途徑。而此時認識了我人生第一位,也是我認識的唯一一位作家協會我敬佩的韓老師,給予了我的幫助和認可,并且鼓勵我堅持自己的愛好,著實曾經給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氣。然而,這個夢想,這個與現實大相徑庭的夢想,在不久的時日終究破滅了。但任歲月變遷,時光流逝,我依然感謝與之相識的恩澤一場,自此與老師也便成了我今生的永別!
人永遠無法脫離現實,因為現實是準則,你只有面對。而后便是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忙碌于生活的繁瑣,心底的夢想也變得遙遠的無法觸及。
二十年,二十年我未曾提筆。當電腦走進家家戶戶,當坐在電腦前打開散文網的剎那,當那一段段精美的文字映入我眼簾的瞬間,也撥動了我的心弦,觸動了我多年不曾觸及心底的那個夢想,如魚得水般暢游在文字之中,陶醉在那個美妙的世界。二十年后的日子,當我再次提筆之時,百感交集,不禁鼻尖酸澀,卻無從說起,不知如何用文字語言來表達那是一種怎樣的一番感觸。
“書到用時方恨少”,每每看到散文網可以會員注冊,我深知自己的文化功底,文學底蘊更是無從提及,我便望而卻步,一直徘徊在散文網的大門之外。唯有閑暇之時,漫步于散文網之中,品讀著美文帶給我的感受,如心靈的“雞湯”帶給我諸多的感觸與內心深處,便隨意的在空間寫寫只言片語,無所謂布局謀篇,不遣詞造句,簡單記錄落落心情,也算是閑暇時的一種精神食糧吧!
上網幾年,每有閑暇,散文網著實成了我休息的港灣,偶爾便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想注冊會員能夠參與其中,希望能在此吸取各位老師的文字精華,學習更多關于寫作的知識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文字以及文學上的稚嫩。真的很有幸,當我成為散文網會員之一的時候,可以說,是散文網給了我一個學習的機會,一個交流的平臺,那一刻我無比的興奮。
利用閑暇之余,漫步于文字之中,訴說著平常的日子,豐富著內心的世界,融匯著真實的情感,透析著人生的哲理,沉淀著歲月的磨礪,釋放著所有的心情,充實著平淡的生活,如一縷陽光,體會著散文帶給我的感動,如一道彩虹,將生活染飾的更加美好。看時光如水,聽歲月如歌,品生活五味,感百態人生。是文字產生了與心的共鳴,一篇精美的散文,帶我走進一個美妙的世界,心靈的世外桃源。
雖然這二十年未曾寫過任何東西,雖然對我而言,這二十年是一段學習知識的空白,人生是得與失的一個過程,失去一個夢想,收獲的是一份平靜與淡然。我的散文,我的夢,雖然這個夢想今生無法實現,但它依然是我心底的最愛!一份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我的夢小學散文三
大約三、四歲時,我就開始“上學”了。母親用碎布頭給我縫制了一個花布書包,五顏六色,只是書包很小,大約只能裝下一本書的樣子。其實我的書包里什么也沒有,只是我喜歡背著它,和比我大五六歲的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上學去。
一年級就設在村子里,兩間土草房,屋后是一淺淺的小溝,教室前面是一空曠之地,生長了很多的雜草。教書先生是一位長我兩輩年齡比父親大一些的爺爺,他教了一輩子的書,但只教一年級的語文與算術。我因為未到入學年齡,自然是不讓在教室里聽課的,未上課之前,在教室里神氣十足地走來走去,上課時,我也很自覺地躲在教室門邊或者后面的窗戶下,跟著老師讀“啊,我,鵝”“i,u,u”。
不知我如此上學堅持了多久,至少是在那幾年秋天的入學時節里,跟母親鬧,跟祖母鬧著上學的事情是有的。也許就是三天新鮮勁吧,過了一些日子,我便把書包丟到一邊,與小伙伴們一起到樹林子里探尋一些好奇的東西去了。
七歲那年,我正式入了學,真正可以坐在土制課桌上聽課了。至今我依然能夠記得那個秋天的模樣:天瓦藍瓦的,清涼的風不停地吹,教室前后長滿小小圓葉的匍匐生長的野草,一直不知道這種草的學名,只知道折斷葉片瞬間會淌出潔白汁液來。每到下課時,我們就在這柔軟的草皮上玩耍,很多時候,我們躺在草地上,看藍天白云。
班級里我算入學早的孩子,很多的同學都比我要大上一兩歲,甚至三四歲的都有。有相當多的家長都只是想讓孩子多認識幾個字,不當“睜眼瞎”就行了,讀個小學畢業,頂多初中畢業,就又是一個莊稼人了。
張老師不讓稱他爺爺,讓我改口叫“老師”。張老師很嚴厲,戴著不知是近視眼鏡還是老花眼鏡上課,手里時常拿著一根竹鞭,誰要是調皮搗蛋,他就拿竹鞭往頭上敲,經常有學生的頭上被他敲出一個個疙瘩。我也被張老師敲過,只是他略微會少用些勁,但那也疼得我直流眼淚。
而我是個學習成績很不穩定的學生,有時會考雙百分,有時算術會錯得一塌糊涂。有一次,算術試卷發下來,我只考了60多分,一看答案,我才知道不是少寫一個零,就是多了一個零。雖然母親沒有批評過我,但我還是用心去改正這個缺點了。
我與鄰居廣杰以前兩名的總分升入了二年級,他比我年長一歲,屬牛,性格沉穩,學習成績與他的性格一樣沉穩,從來未有失誤過。
進入二年級,學生多了很多,吸收了全大隊所有自然村莊的孩子。課桌依然是土制的,共分三排,大約近二十列,擁擁擠擠地坐了大約上百個學生。聰明且好學的孩子多了起來,我的學習有了更大一些的競爭,但我依然能夠在班里排在前幾名,偶爾還能夠弄個總分第一名來。班里有個女同學,叫貢改,姓特別,名字也特別。聽人說她父親在淮南城市工作,她在這讀書只是暫時的,很快她便能“農轉非”進入城市里學習。
貢改眼睛大大的,很聰明,總比其他女生穿得好許多,而且干凈,學習成績也很好。漂亮的女孩,總是惹人關注的,那時我們小小年紀,但有人卻總說些調皮的話來對付她。學著羊叫的樣子來喊她的名字“貢改!貢改!”有一次她是氣哭了,沒上完課就跑回了家。
雖然貢改前后只上了不到一學期的課,后來果真到城里讀書去了,但我對她有著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后,再也未曾謀過面,自然也不知她的任何消息了。
三年級開始,分成了甲、乙兩個班級。我與廣杰都在甲班,我們的成績依然很好,獎狀獲了不少,我都把它們一一貼在堂屋的東墻上。雖然農村的教育很落后,但卻開展了不少課外活動,比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等等。我參加過詩歌朗誦,我選擇了杜甫的《春望》。我學著那些朗誦家們,飽含深情地朗誦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不時的捂著胸口,不時的將手揚起,最后抓了抓我的短發,表現著我憂國憂民的樣子,現在想來,覺得很是好笑。
大約是四年級,班里又轉來兩位女學生,或者說她們本來就在,我直到這時才注意到她們的罷。其中一位叫董麗娜的,皮膚潔白,怎么看也不像個農村的孩子,眼窩略深,兩腮略鼓,嘴巴有點大,外型頗像毛阿敏。另一位叫李云英,瘦小玲瓏,不知是天生的還是她自己弄的,齊整的流海外側留一長長的卷卷的頭發,有事沒事她會時常用手拉一拉,但拉過之后仍然是卷卷的。她們兩個的學習成績一般,既不突出,也不落后。但她們的個性卻是有著天壤之別。董麗娜溫柔,有同學與她鬧著玩兒,她也不惱,頂多伸手去拍打對方幾下,然后便呡著嘴笑。而李云英則顯得有些狡猾,甚至有些刁鉆,你若是惹了她,她定會在你不注意之時,狠狠地用指甲掐你一下,有時會讓你疼得直流眼淚,但她卻“咯咯咯”地笑著跑開了。
只是讀到五年級畢業后,董麗娜與李云英都去丁集上初中了,而我的父親不想讓我去讀那所初中,盡管我被分配到重點班。在父親看來,一則因為我年紀小,初中畢業依然小,干不動太多的農活;二則,在五年級復讀,看看有沒有機會考上縣重點初中。
自那以后,我與董麗娜、李云英也再也沒有謀過面,也無她們任何消息。我在五年級復讀了兩年,都未考取市、縣的重點初中,只好到另一所新成立的初級中學讀書去了。
最疼愛我的祖母,也在我復讀五年級那年去逝了,我是多么得傷心,多么得痛苦啊!那年冬天,父親在快天明時做了個夢,夢見村子里的別人去逝,父親被驚醒,顧不得穿棉衣,跑進祖母的臥室,發現祖母已經去逝了。祖母的去逝給了我很沉重的打擊,仿佛世上再無疼愛我的人似的,現在想來,祖母一定是看著我長大了的,這樣她才安心得駕鶴西去。
祖母與我永別了。而我也與我的小學永別了;一同別了的,還有我的童年,還有我的重點初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