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隨筆好文章
寫出好文章是一個由內及外的過程,要點還是修煉內功。沒有厚厚的閱讀札記,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又哪里有天上掉下來的好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寫出好的隨筆文章相關指導方法,歡迎大家參閱!
怎樣寫出隨筆好文章?
首先說說什么是文章。文章由四大元素構成:結構、材料、主題、語言。如果把文章比作活人,結構就是骨頭,材料是肉、語言是血脈,主題則是“文章怪人“的靈魂。血肉豐滿、身材健碩、思想深刻、活力四射,這些成語既然可以形容人,也自然可以形容“文章”。有了文章的形象定義,好文章是不是就要躍然紙上了呢?
中國人寫文章的歷史非常長,寫白話文的時間卻很短,解除“好文章”的謎團怎能不從白話__命的發起者胡適說起呢?胡適先生1917年寫下《文學改良芻議》,為現代白話文定了個基礎的調調。胡先生說道:“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時過境遷,這八曰是否還能指導當下的寫作呢?胡適晚年弟子唐德剛先生就對這八曰進行了逐一的批駁。在唐先生看來再大的名家言論也只有七分的時代價值和三分的永恒價值,其恩師也概莫能外。在我看來,唐先生是有些苛責先賢了,雖然八曰都能舉出少許反例,但對于指導現代寫作者仍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胡適先生的八曰只是對好文章的基本要求,真正的好文章恐怕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好文章不是人人愛讀,但必定養料豐富。好文章有理但也要有趣。好文章沒有固定的風格,和生物世界一樣,必須保持多樣性。理論化一點,好文章中四大元素須均衡發展,偏廢哪一點,突出哪一點,都可能使天平失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好文章可遇不可求,常常是妙手偶得之。但偶然之中也藏著必然。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中坦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其意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就會脫去塵濁,自然就有了好的畫作。大詩人杜甫更是留下擲地有聲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學識見識的積累是成就好文的基礎。
知行素養是硬功夫,也是一輩子的功課,不是短時間能獲得的。沒有扎實的閱讀和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想成就好文是萬萬不能的。有了知行的根底又是否就能成就好文呢?這恐怕也是個未知數。說來說去,寫出好文章其實是件極難的事,蘇軾在《雜說送張琥》中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于此矣。”,告誡寫作者不能急功近利,好文章就要水到渠成,經營好文章其實是一種愚蠢的舉動。
回到本文的主題,能否寫出好文章雖然是一種不可知的結果,但成功一向垂青有準備之人,而準備卻是可知的過程。這樣如何寫出好文章的命題就轉化為如何做好準備這一確切的問題。
寫出好文章至少要做三方面的準備:好的閱讀、好的見聞、好的實踐。
何為好的閱讀,這是與壞的閱讀相對而言的。壞的閱讀就是不加選擇的閱讀。如果你總是讀壞文章,自然受壞文章的影響,即使讀書真的破了萬卷,又如何能寫出好的文章呢?好的閱讀就是讀好文章,換言之,就是要多讀經典之作,時間常常是檢驗好壞的最可靠標準。互聯網時代尋求好文章并非難事,最簡單的方法是從讀過的好文作為起點,研究文章的作者,再從作者出發,看看他欣賞的名人有哪些,他讀過的書有哪些,他還有哪些作品,再根據個人的志趣進行判斷篩選,如此往復,不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高質量的閱讀內容。
好的見聞與好的閱讀同等重要。任何人的寫作都不可能完全脫離自身生活的社會環境,因此好的見聞首先要從觀察自己的生活入手。觀察的要素無外乎三點:人物、事件、環境。而對人的觀察尤其重要,因為人是文章永恒的主題,又是這世界上最復雜多變的元素。每天都要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當下,這些人可能就在你身邊,也可能存在于網上,不管怎么樣,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自己周圍生活了哪些人?他們是怎么樣的個性?怎么樣的價值觀念?有什么特殊的行為方式和表達方式?觀察的視野除了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還要進行主動的延伸,比如:新聞事件、旅行見聞,以及對感興趣領域的深度探索和觀察。
好的閱讀和好的見聞都是為好的實踐積累素材的過程。這種素材不僅要扎根于心,漸漸形成自己的志趣和素養,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它歸納總結后記錄下來。記錄的形式雖然因人而異,但一定要清晰具體、有的放矢、有據可查。這樣閱讀才會轉化知識,見聞才能轉化為文章所需的材料,真正寫起東西來信手拈來,豈不快哉。
所謂實踐就是要時不時練練筆頭,讓自己手里的筆慢慢變輕,讓用心積累的素材變成鮮活的文字。“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筆耕不綴,才能在機會來到之時一鳴驚人。那么,如何才稱得上好的實踐呢?寫文章雖然各有各的風格,但也要養成好的習慣,時時要記得胡適先生的八曰,不必一開始就自成一派,要先從模仿好文做起。有的放矢地進行練筆實踐才能不斷地加深對文章四大要素的獨到理解,讓寫文章的基本功融化于心,隨著閱讀和見識的不斷擴展,獨到的思想漸漸就會以獨到的方式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