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與讀史閱讀練習及答案
《讀經與讀史》閱讀材料
史書本來是過去的陳賬簿,和急進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說過,倘若還不能忘情于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們現在的情形,和那時的何其神似,而現在的昏妄舉動,胡涂思想,那時也早已有過,并且都鬧糟了。
試到中央公園去,大概總可以遇見祖母帶著她孫女兒在玩的。這位祖母的模樣,就預示著那娃兒的將來。所以倘有誰要預知令夫人后日的豐姿,也只要看丈母。不同是當然要有些不同的,但總歸相去不遠。我們查賬的用處就在此。
但我并不說古來如此,現在遂無可為,勸人們對于“過去生敬畏心,以為它已經鑄定了我們的運命。Le Bon生說,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誠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類究竟進化著。又據章士釗總長說,則美國的什么地方已在禁講進化論了,這實在是嚇死我也,然而禁只 管禁,過卻總要進的。
總之:讀史,就愈可以覺悟中國改革之不可緩了。雖是國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則,雜史雜說上所寫的就是前車。一改革,就無須怕孫女兒總要像點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腳是三角形,步履維艱的,小姑娘的卻是天足,能飛跑;丈母老太太出過天花,臉上有些缺點的,令夫人卻種的是牛痘,所以細皮白肉:這也就大差其遠了。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八日
注:①一個闊人:指章士釗,時任北洋軍閥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積極鼓吹尊孔讀經。
《讀經與讀史》閱讀題題目
16. 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6分)
17. 根據文本內容,正史與野史、雜說有哪些不同?作者主張讀野史和雜說的目的和理由是什么?(6分)
18. 簡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畫線文字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6分)
《讀經與讀史》閱讀題答案
16、①先用“甲午戰敗”的史實批駁“讀經救國”的謬論宣傳;②再從現實斗爭的實際出發,號召人們“不要埋頭來哼線裝書”;③接著提出與其讀經,“不如去讀史”,“尤其是野史”的主張;④最后,進一步指出“讀史,就愈可以覺悟中國改革之不可緩了”。
17、不同:正史,一本正經,經過刪減,取向隱晦;野史和雜說,雖有“訛傳,挾恩怨,但看往事卻可以較分明”,不裝腔作勢。(4分)
目的:為了現在,原因:因為現在的情形與歷史上某些時候相似,現在的昏妄舉動和糊涂思想,那時也早已有過。只有野史和雜說,才較為真實地記錄了歷史的真實。(2分)
18、以“孫女”和“祖母”、“丈母老太太”和“令夫人”作比喻和對比,(2分)生動形象、鮮明(1分)地指出:歷史要前進,社會要發展,革新戰勝復辟,前進戰勝倒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從而為人們參加社會改革,增強了信心。(3分)
看了“讀經與讀史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