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漠視魯迅的存在閱讀練習及答案
《我們不能漠視魯迅的存在》閱讀材料
遺憾的是,詳察迄今已逾90年 魯迅研究史,在描述和闡釋魯迅著譯實踐中的倔強堅守和嚴苛自省這兩重情態的問題上,盡管眾語喧嘩、聲浪高亢,但能體現知人論世的足夠耐心和充分誠意的說 法,還不多見。無限拔高的神化、圣化和蓄意扭曲的丑化、妖化,這兩種貌似極端對立的思維慣性,在魯迅研究的這一領域,合流為對歷史人物、歷史文本及其具體 生成情境的生硬割裂和蠻橫簡化。
從中國與世界交互對觀的雙焦點視域中,展開自己的文學事業與思想生涯,這對魯迅來說,并非一種純粹自由主動的選擇。不純粹的自由主動,實質上也就是不自由的被動。施加這種不自由的被動壓力的主體,正是魯迅面前的那個時代和社會。
步入新文壇之后的18年 里,魯迅創作、翻譯的產出日益密集,為相關書刊的編輯,投注的心血和時間也越來越多。但在思想議題和體裁類型的涉獵范圍上,蔚成大家的魯迅一直沒有離開自 己在日本初涉文壇之際的選擇。堅守自己青年時期發現和確認的思想議題,在魯迅這里,更多地是源于一種對未獲解的疑問難以釋懷的理性誠實。今天,我們都可以 看得很明白:過去時代提出的許多問題,早已不被當作問題,但這并不是因為它們已被徹底解決,反而恰是因為它們從未被解決,于是只好被假裝遺忘或者作“被失效”處理。魯迅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這種問題,最突出的一個,就是改造國民性。用魯迅年輕時候的話說,就是改變中國人普遍缺乏誠和愛的局面。
帶著這個問題,魯迅把自己創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小說和雜文,都全力集中到了揭弊端、求療治的方向上。相應地,在揀選翻譯的作品素材時,魯迅也有意避開了那些自詡或公認的高大上國度的高大上作家作品,多去搜求飽受蔑視的弱小民族和廣遭非議的新興國家的優秀作家作品。事實上,中文譯本就是專譯給中國人讀的,都是“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更進一步講,翻譯和創作,在魯迅改造國民性、增進國民精神的誠與愛的文化工程里,也是一體之兩面,其共同點都是從病灶施藥、自低處發力,舍高渺完美的理想主義于不問,拒先掛藍圖后上路的意圖倫理于度外。
無論我們如何看待魯迅、如何評判魯迅的畢生之問和他為此所做的一切,現在,我們都依然得和他一起,承受一個各人心底的誠與愛都尚有不足的時代。身處此時此地,我們可以斷定的,不是魯迅之于眼前這一時代的意義,而是我們還沒有抵達可以漠視魯迅的時代高度。
(選自中國社會科學網,有刪節)
《我們不能漠視魯迅的存在》閱讀題題目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的翻譯和創作,不滿足于點滴的收獲,更重視全過程的堅守和堅守中的自我警醒、自我克服與超越。
B.魯迅的文學事業與思想生涯,受到當時他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的影響,并非一種純粹自由主動的選擇。
C.魯迅所選擇翻譯的作品,雖然談不上高大上和優秀,但目的都是“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
D.改造國民性,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改變中國人普遍缺乏誠和愛的局面,而這種局面,當今社會依然沒有徹底改變。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存長達90多年的魯迅研究史中,不少學者在對魯迅倔強堅守和嚴苛自省的問題上,缺乏體現知人論世的足夠耐心和充分誠意。
B.魯迅的小說和雜文,都全力集中到了揭弊端、求療治的方向上,最突出的目的是改造國民性。
C.抱著對未獲解的疑問難以釋懷的理性誠實,魯迅一直堅守著自己青年時期發現和確認的思想議題。
D.雖然魯迅對于我們現在的時代已經沒有現實意義,但是我們還沒有抵達可以漠視魯迅的時代高度:
8.下列不符合本文主旨的一項是
A.對于魯迅的拔高和丑化這兩種極端對立的思維慣性,其區別在于是否對歷史人物、歷史文本等進行割裂和簡化。
B.過去時代提出的很多問題,雖然現在不被當作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已被徹底解決。
C.在改造國民性上,魯迅拒絕理想主義,堅持從低處入手,從國民劣根性的“病灶”施藥。
D.魯迅時代過去了,但那個時代的國民劣根性今天依然存在,為此我們要呼喚魯迅,不要漠視魯迅的存在。
《我們不能漠視魯迅的存在》閱讀題答案
6.C
7.D
8.A
看了“我們不能漠視魯迅的存在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