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閱讀答案
《儒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李景明 原文閱讀
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文化的發展都作出了貢獻。從諸夏九黎、戰國風云、十六國春秋、五代十國、漢藏和親,一直到金元入關、滿治百族,多元文化的撞擊和融合從未間斷過。儒學作為主流文化,只能是一種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的思想體系才能存在。它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一貫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到今日,儒家文化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內聚力,起著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家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也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中國儒學不是完全封閉、絕對排他的思想文化體系。對于異質文化的傳入,儒學在保持其學統承傳的同時,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為主地會通、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佛陀東來,景教入華,伊斯蘭教傳入和西學的東漸,大體都經過“磨合”之后成了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儒家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強大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是相輔相成的。
20世紀是中國歷史劇烈變動的時代,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儒學失去了封建政權的支撐,從官學的位置上跌落下來,出現了儒學改造的契機。“五四”運動高舉科學民主和反帝反封建大旗,以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批判運動掃除了封建儒學的影響,為社會進步掃除了障礙。儒學終于被剝去了道統兼法統的神圣外衣,成了純文化資源的存在。
(節選自李景明《中國儒學史?序》)
《儒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閱讀習題
6.下列對“儒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儒學作為中華主流文化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是歷史的必然,與孔子的想象創造關系不大。
B.儒學一直是官學,但它吸收了先秦以來諸子百家之學,擴大了學術包容的范圍。
C.儒學既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又倡導民族和睦,主張友好相處,因而儒學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之一。
D.儒學在中華文化中處于主流地位,其中一個原因是對于異質文化的傳入,能相輔相成,水乳交融,不是完全封閉。
7.下面關于“儒學”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儒學對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如在保存、延續和發展中華文化方面,又如在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方面。
B.儒學還影響人們的文化心理,華人世界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就是受到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德化社會、德化人生思想的影響。
C.儒學還吸收過景教、伊斯蘭教、西學的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不是絕對排他,不過吸收和融合過程要經過一段時間“磨合”。
D.由于儒學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的思想體系,使他能夠迅速走向世界,并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
8.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多元文化的撞擊和融合從未間斷過,說明國內民族文化在儒學成為文化宗主前后,相互作用,曾被儒家文化有選擇地吸收過。
B.儒家文化有一種民族文化認同的內聚力,又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會通,外來文化不得不遠道而來臣服。
C.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儒學失去了封建政權的支撐,原來的儒學就不可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宗主了。
D.“五四”群眾性批判運動是儒學成為純文化資源的原因之一,可見儒學存在阻礙社會進步的一面。
《儒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閱讀答案
6.C A“與孔子的想象創造關系不大”缺乏依據B“一直”錯 D不是儒學與異質文化“相輔相成”。
7.D原文為“也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文化圈奠定了基礎”。“迅速”“形成了”錯
8.B
看了“儒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高三語文調研試卷及答案解析
2.高二文科上冊政治期末考試題(含答案)
3.2016年高考語文模擬題
4.2016楊浦區高三語文二模試卷
5.文廟祭祀的文化意義閱讀題答案
6.論儒學的復興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