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完整的文化記憶閱讀答案
《城市需要完整的文化記憶》閱讀材料
近代以來,影響中國歷史前進的人物莫不與這里的會館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林則徐曾住在蒲陽會館;安徽會館是由李鴻章一手建成的;甲午戰爭失敗后,維新志士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分別住在這里的南海會館、新會會館和瀏陽會館;民國成立后,孫中山北上與袁世凱會談,曾五次蒞臨湖廣會館,改組同盟會,建立了國民黨。還有紹興會館,在這里魯迅發表了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并第一次使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值得保護的東西太多了,七處世界遺產、近百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把這些都保護好就已經令相關單位疲于奔命。幾個會館、幾處名人故居、幾條胡同、幾個四合院也許真的不算什么。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不同文物截然不同的命運——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和會館由文物部門負責管理;但未列為任何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的會館基本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
但一個城市的氣質或者一種文化精神顯然不能只指望在單個的“建筑”上體現,整體保護的概念已經是世界潮流,也被大家廣泛接受。如果僅僅是孤零零地留住幾個會館,像一個孤島一樣被高樓大廈所包圍,人們又怎能體會曾經的文化風雷?
城市總是在更新中發展。舊城的保護和更新一直是個難題,各地都在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模式,但大拆大建肯定是最不可取的一種。專家曾倡導采取“小規模、微循環、漸進式”的有機更新原則,賦予胡同、名人故居、會館等建筑以新的文化功能,讓其逐步融入市民文化生活。現在這仍然是值得聽取的好意見。
“昔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我們曾經在深厚的歷史遺產中自由徜徉,感觸先人的思想脈搏,只是在快速變化的今天,我們如何做才能將它們更好地傳遞給后人呢?
(2011年4月7日《人民日報》)
《城市需要完整的文化記憶》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關于城市“完整的文化記憶”的表述,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 單個的“建筑”不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氣質或者一種文化精神。
B 孤零零地留住幾個會館,人們就不能體會到北京曾經的文化風雷。
C 城市整體保護的概念是世界潮流,已被大家廣泛接受。
D 對于具有一定文物價值的會館建筑,應據其價值定為相應級別的保護單位,并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改善文物周邊環境。
小題2:下列對文中劃線短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保護舊城與更新改造相結合,是城市發展的科學合理的模式。
B 城市沒有更新就得不到發展,這是為中外城市建設所證明了的真理。
C 采取“小規模、微循環、漸進式”的有機更新原則,是當前城市發展的最好辦法。
D 賦予胡同、名人故居、會館等建筑以新的文化功能,讓其逐步融入市民文化生活,這是當前文化城市發展的首選策略。
小題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北京的會館文化是明清士大夫文化與市井文化的集中體現,應當予以原樣保留,決不能大規模地拆遷。
B 拆遷幾個會館、幾處名人故居、幾條胡同或幾個四合院并不算什么,只要把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和會館管理好,照樣能保存城市完整的文化記憶。
C 會館為士人的集結、交往提供了空間,也為學術的交流、文化的復興準備了條件。近代以來影響中國歷史前進的人物都與這里的會館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系。
D 在快速變化的今天,我們只有在城市深厚的歷史遺產中自由徜徉,感觸先人的思想脈搏,才能將它們更好地傳遞給后人。
《城市需要完整的文化記憶》閱讀答案
小題1:A
小題1:B
小題1:C
看了“城市需要完整的文化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