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荒原現代文閱讀答案
《走過荒原》現代文閱讀材料
⑤這使我想起很多人對流浪歌曲的喜愛。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欖樹》為濫觴,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華語歌壇,仿佛整個華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鄉。時至今日,歌壇對于流浪的纏綿之情依然經久不散。然而,現實的問題是,那些詞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樣羈旅天涯、浪跡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過是在城市呆煩了之后,因為休閑以及一些商業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鄉村逍遙地作了一番“偽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與此并沒有兩樣。荒原的確是粗獷的,但粗獷的另一面可能是嚴酷;荒原是蒼涼的,但蒼涼的背后隱藏著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寧靜;荒原上生命在堅韌地律動,然而卻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愛情或許激烈奔放,但那愛情卻絕對包涵著無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間煙火?所以,高適、岑參們的“邊塞詩”究其實是遠戍邊地的無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觀火,估計也沒有抒寫荒原的閑情;至于像我這一類修煉不到家的凡夫俗子,無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經常是停留于藝術的虛幻和人們的想像中,走過荒原大多是一種形式,一種見證。有多少人拋棄了塵世的歡樂向荒原遷徙?所以,荒原似乎總是亙古不變,荒原似乎就這樣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與福祉應該是人類無法舍棄的權利和義務,我們有什么理由聽任荒原一直荒蕪下去?僅僅為了審美的滿足,而后抱著某種優越感去俯視荒原上的同類,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覺得福利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的可貴:研究貧困的荒原,走進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辦法改造荒原。這樣,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謂的藝術因之失去了一個永恒的主題,卻難道不是人類與自然一大真正的進步?所以,我渴望走過已經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鄉一樣山清水秀,也期待詩歌再現的荒原一片綠色。
⑧然而,遺憾的是,就在寫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籠罩在戰火之中,坎大哈和扎蘭季在悲傷地哭泣。或許,我所有期待終歸只是一種妄想,荒原,將可能永遠無法逃脫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走過荒原》現代文閱讀題目
小題1:用一句話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6分)
小題2:為什么要寫“很多人對流浪歌曲的喜愛”這一段? (7分)
小題3:文章說,荒原和表觀荒原的作品能給人“審美的滿足”,其美感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8分)
《走過荒原》現代文閱讀答案
小題1:我喜愛荒原以及喜愛的原因(荒原讓我如此刻骨銘心及刻骨銘心的原因)。(兩個要點,答出一個給3分)
小題1:是一種類比(1分),拓寬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更有力地說明了人們喜愛荒原(3分),只是停留在藝術的虛幻和人們的想象中,并不是真正的喜愛(3分)
小題1:令人感到粗獷、蒼涼、沉寂,生命在堅韌地律動(6分),愛情激烈奔放,給人一種大美之感(2分)。
看了“走過荒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