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都江鎮閱讀答案
《斑駁都江鎮》閱讀材料
④如今,270多年時光流去,古鎮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墻遺跡了。立于城樓之上,四顧蒼茫。迎接我們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層巒疊嶂,剩下的便是秋陽與秋風了。秋陽下的斷墻殘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蛻,蜷伏在叢莽之中,任憑著野草、荊棘的蔓延與承包。浩蕩秋風頻頻入懷,它在向來客表示禮節性問候的同時,也在反反復復地敘說著一個主題——戰爭與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豐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領羅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組織“齋教”義軍,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統治,其根據地便設在附近大坪山上。義軍數次攻克都江廳城及周邊州、縣,拉鋸戰持續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敗。我們腳下便是當年的古戰場,昔日帳前鳴戰馬,今朝城下泣秋蟲,那些紛紜殺氣,淋漓鮮血,早都交與冷月秋風了。據《三都縣志》等資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上江城內常住人口約1800余戶,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綠營兵士及其家屬,也有經商、務農和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市民。綠營兵士、商販,多為江西、湖廣等外籍漢人,家屬和普通市民則多為本地漢人和世居的少數民族同胞。戰亂結束后,只見“田地荒蕪,人煙蕭索,枯骨枕野,慘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繼官員的治理,有了“城鄉義冢”即“萬人墳”的誕生。
⑥“萬人墳”是戰爭創傷結的痂。它不高大,卻甚有名,圓形土丘掩映在松柏叢中,站立成南門外的一道特別的風景。墳墓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當地士紳所建。據碑文顯示,當時“城廂內外,尸骸遍野”,十余年無人拾撿,墓內所葬,乃收集來的“枯骨數十擔”。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數十擔枯骨,有陣亡的綠營兵官軍,有無辜市民,也有不少起義軍將士,而墓碑上皆以“萬古流芳”頌之,以“祭掃維新”、“體魄長存”悼之。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無論生前怎樣,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里的做法,是因為白骨纏野,確實難以區分所致,還是因為本就不想區分,一律皆視之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顯示勝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
⑦“萬人墳”不遠的岡巒上,有民族小學一所,小學就建在當年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它三重石階引路,一對石獅把門,居高而立,面對碧水青山,氣勢仍頗為雄壯。學校前身原為廳城義學,開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當時貴州巡撫奏準辦“苗疆義學”,計劃吸收苗、水等少數民族子弟入學,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義學所收實際只為城內綠營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販子弟,與原來的設想大相徑庭。到咸豐五年,羅光明義軍反清戰事起后,義學也就停辦了。至戰亂結束,“萬人墳”修建之時,也恰是義學恢復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此時義學的學生,有廳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數民族子弟。直到后來義學被新式小學取代,學校歷史也與都江古鎮一樣地久長。
⑧我們去學校參觀時,適逢學生中午放學。下課的鐘聲在空氣中敲出了層層漣漪,秋風里有淡淡桂香彌漫。學生們正是花季少年,個個都出落得活潑可愛。他們誰是綠營官兵的子孫,誰是本地少數民族的后裔,誰家爺爺的爺爺來自贛、湘、蜀、桂、粵,誰家奶奶的奶奶來自水、苗、瑤、侗、布依,不但我們弄不清楚,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時代的發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腳下的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11期)
《斑駁都江鎮》閱讀題目
小題1:“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這里“歷史的短嘆長吟”包括那些內容?請結合全文分條概括。(6分)
小題2:請解釋第⑦節中“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體含義。(6分)
小題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題4:第⑥節中,對于“萬人墳”做法的原因,作者說“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6分)
《斑駁都江鎮》閱讀答案
小題1:①凹陷的街身
②古鎮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墻遺跡了
③萬人墳
④建在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的民族小學
小題2: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2分)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萬人墳”結束了都江鎮一帶戰亂的局面,(2分)而民族小學的興辦則開啟了民族融合的新時代。(2分)
小題3:作者是把時代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比做“奔騰不息”的都柳江水,(2分,或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它“沿途經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正體現了民族團結與融合的道路上崎嶇不平,充滿艱難險阻,但仍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前進的步伐。(2分)結構上卒章顯志,深化了主題。(1分)
小題4: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里的做法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說明無論經歷多少流血、多少犧牲、多少艱難險阻,民族團結與融合的歷史潮流勢不可擋。而這些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才能去審視,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看了“斑駁都江鎮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