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遠又近的孫中山閱讀答案
《又遠又近的孫中山》閱讀材料
①他最明白:一個疾入骨髓的病體,任何高明的手術刀已難療救。此刻,他的兩耳已不再只是諦聽心音,而是密切注意國內外的動靜,讓來復槍暫且取代手術刀,讓排槍的響聲震撼那腐朽的殿梁。于是他與志同道合的戰友相繼發動了鎮南關、惠州和黃花崗等處的起義。當然,“演習”肯定要付出代價,尤其是在黃花崗,志士喋血凝成殷紅的席子,卷起罪惡皇朝積存的污腥。不甘遠逝的英魂,期待民主共和的秋雨洗禮,在烈士灑血處看楓葉搖紅。
公元1911年的夏秋,是一個空前干渴的季節,太陽也焦急得耗干了眼淚。此時,太和殿里的3歲頑童,顫抖在攝政王的膝頭上,但舉國的覺悟者的雙眸都盯著南方,終于燃亮了武昌首義的槍聲。
事情來得好像很倉促,實際上如同瓜熟蒂落般地自然,經過一番激戰,歷史已在楚望臺上定格。這一來,就像炸彈在中間開爆,長江、黃河、珠江都隨之騰起浪花。雖然在局部地方,也有反復爭奪的插曲,但總的說來腐敗的八旗兵已在鴉片煙槍嘴上爛醉如泥,革命軍在很短的時間內搶占了時間的制高點。
中山先生火速回國,禮帽上還隱伴著五洲風塵。“神州”支離已久,急需高手連綴于高原與大海之隙;欲傾大廈太沉,更需力臂扶正于世紀的黎明。他來到南京,揚子江浪拍燕子磯崖壁,道出海內外華夏子孫的心聲。就在太平天國覆滅47年后,還在這個地方,他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一縷晨曦照射在新翻的臺歷上,無聲地宣布——從此中國不再有皇帝!
無論是早年作為醫生,還是后來的民主主義的革命家,他都是一位極其真誠的扶正祛邪的良醫?;蛟S后世明公會伸出兩根手指品評:作為醫生是夠格的;作為軍事指揮家還略嫌文弱。②可在我,寧可服膺于敢于在血與火中實踐的書生,也很難欽服紙上談兵的智者。豈知萬事開頭難,最難得是歷史的先行者,不惜數十載前赴后繼,將兩千年封建帝制打入墳丘,剪除積滿污垢的長辮,洗雪腐弱帶來的民族恥辱。我沒聽與他同屬粵籍的康、梁的演講錄音(不知有否),縱然中山先生的口才不能蓋過他的同鄉,但可貴的他敢于喊出這兩個字——“革命!”
“革命”,也不僅是喊出而已。在那時,只有敢于否定帝制而不妥協,才稱得起是革命,而不是?;逝墒降母牧迹褐挥邪岬过堃味蛔?,置于博物館作為永逝的象征,才是跳出怪圈的革命家。
中國在清末明初就有四萬萬五千萬人,之后又是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五萬萬,六萬萬……人既多,有人就有口,有口就難免有爭議,看法自然就不會完全相同:有人說辛亥革命是劃時代的,有的說那場革命并不徹底,以及……也許都對,但有一個事實很鐵,即自那以后,縱有反撲的逆流,但只能像辮子盤在某些遺老頭上,夜靜更深時放開頓足捶胸,乃至號啕大哭。當然,也有一些頑固派和野心家蠢蠢欲動,或者說已有劍拔弩張的動作。舉其大者有:袁世凱的“洪憲”皇帝夢只做了八十來天,在舉國聲討下枯萎在群妾的哭聲里;辮帥張勛的復辟軍也曾一度開進北京,很快便與燕北的沙塵一起消散……
總之,從公元1911年以后,雖還有龍,卻不再是“真龍天子”,也沒有龍旗。靜態的龍,只雕飾在故宮的圓柱上,供人觀賞(作為文物保護,不準撫摸);還有的龍,只生動在民間傳說和節日龍舞中,不再那么嚇人,唯留一些美麗。所謂“龍的傳人”,那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象征性美稱。
至于在影視屏幕或其他樣式上表現出來的“皇帝癮”,以及“皇帝”“奴才”不絕于耳,長辮子攪得許多觀眾有點發暈,等等,那只能說是一種階段現象,說明意識的殘渣并不是一沉到底永無泛起可能的。這恰恰也說明:中山先生并沒有走遠,其實,他的某些思想光芒離我們也很近。
《又遠又近的孫中山》閱讀題目
29.本文標題是:“又遠又近的孫中山”,試簡要說明“遠”與“近”的含義。(4分)
30.試說明第三段和第七段中兩個劃線語句使用的修辭方法,并對句子的含義作簡要解說。 (6分)
31.本文通過感性描述與理性剖析相結合的手法,謳歌了孫中山先生怎樣的歷史功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8分)
32.文章的最后一段對 “影視屏幕或其他樣式上表現出來的‘皇帝癮’” 作了尖銳抨擊。你贊成這種批評嗎?請表明態度,并簡要說明理由。(4分)
《又遠又近的孫中山》閱讀答案
29、“遠”是指孫中山先生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革命生涯已融入了久遠的歷史年代。 “近”則因為孫中山先生的精神理論和實踐的遺產并未過時,還有警醒世人的作用,發人深思。
30.①雙關。文面含義是:一個疾病沉重的人已不可用手術療救。深層含義是:舊中國(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只有徹底革命,才能獲得新生。
②對比。含義是:孫中山先生雖只是個讀書人(知識分子),卻敢于浴血奮戰,赴湯蹈火,為國雪恥,令人欽敬,比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事后諸葛亮”要強得多。
31.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有:
a) 具有百折不撓、奮斗不息的精神,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遺產。
b) 充當歷史的先行者,終身為振興中國,洗雪民族恥辱奔走效力。
c)徹底否定帝制而不妥協,結束了中國被封建皇權統治的歷史。
這樣寫,有虛有實,因實出虛,使讀者既能真實地了解孫中山先生的事跡與形象,又能深入把握孫先生的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與意義,既增強了感染力,又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32.答“贊成”更易答題。
看了“又遠又近的孫中山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