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生長的地方閱讀答案
《我所生長的地方》閱讀材料
一切事保持一種淳樸習慣,遵從古禮;春秋二季農(nóng)事起始與結束時,照例有年老人向各處人家斂錢,給社稷神唱木傀儡戲。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帶上柳條,或扎成草龍各處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黃衣各處念農(nóng)事歌詞。歲暮年末居民便裝飾紅衣儺 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鳴,苗巫穿鮮紅如血衣服,吹鏤銀牛角,拿銅刀,踴躍歌舞娛神。城中的居民,多當時派遣移來的戍卒屯丁,此外則有江西人在此賣布,福建人在此賣煙,廣東人在 此賣藥。地方由少數(shù)讀書人與多數(shù)軍官,在政治上與婚姻上兩面的結合,產(chǎn)生一個上層階級,這階級一方面用一種保守穩(wěn)健的政策,長時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屬于私有的土地;而這階級的來源,卻又仍然出于當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產(chǎn)桐樹杉樹,礦坑中有朱砂水銀,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
城鄉(xiāng)全不缺少勇敢忠誠適于理想的兵士,與溫柔耐勞適于家庭的婦人。在軍校階級廚房中,出異常可口的菜飯;在伐樹砍柴人口中,出熱情優(yōu)美的歌聲。
地方東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兩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漸入高原,近抵苗鄉(xiāng),萬山重疊。大小重疊的山中,大杉樹以長年深綠逼人的顏色,蔓延各處。一道小河從高山絕澗中流出,匯集了萬山細流,沿了兩岸有杉樹林的河溝奔駛而過,農(nóng)民各就河邊編縛竹子作成水車,引河中流水,灌溉高處的山田。河水長年清澈,其中多鱖魚、鯽魚、鯉魚,大的比人腳板還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見到白臉長身見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環(huán)繞“鎮(zhèn)”北城下駛,到一百七十里后方匯入辰河,直抵洞庭。
這地方又名鳳凰廳,到民國后便改成了縣治,名鳳凰縣。辛亥革命后,湘西鎮(zhèn)守使與辰沅道皆駐節(jié)在此地。
地方居民不過五六千,駐防各處的正規(guī)兵士卻有七千。由于環(huán)境的不同,直到現(xiàn)在其地綠營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廢,為中國綠營軍制唯一殘留之物。
我就生長到這樣一個小城里,將近十五歲時方離開。出門兩年半回過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現(xiàn)在為止,那城門我還不曾進去過。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現(xiàn)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里,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象里。(節(jié)選自沈從文《我所生長的地方》)
《我所生長的地方》閱讀題目
1.“卻以另外一個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一句中“另外一個意義”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描寫的家鄉(xiāng)人民的淳樸、善良與安分,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說“這真是一個古怪地方”,結合全文說說,作者的家鄉(xiāng) 古怪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關于本文的敘述中,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作者分別從歷史、地理、民風、民俗、物產(chǎn)、氣候等方面描繪了自己的家鄉(xiāng)。
B.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懷念并且熱愛他的家鄉(xiāng)——一個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民風淳樸的小山村。
C.“同時這種進步,也就正消滅過去一切”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反映了作者消極保守的歷史觀。
D.“那里土匪的名稱不習慣于一般人的耳朵”暗示那里民風淳善,幾乎沒有土匪出沒。
E.本文風格恬淡自然,語言清新舒緩,情調略帶憂郁,具有典型的沈式散文特征。
《我所生長的地方》閱讀答案
1.軍事方面的意義。
2.人人潔身信神,守法愛官。
3.①從表面看,即如作者所提,家鄉(xiāng)的建立過程與眾有別,不是由于交通、物產(chǎn)、經(jīng)濟等原因自然形成,而是出于軍事需要。
②更深一層看,它的古怪在于其淳樸的民風、祥和的氣氛同作者當時所處的戰(zhàn)爭大環(huán)境及其常年作為軍事駐地的身份形成強烈反差。那是一個全無殺戮氣息和戰(zhàn)爭味道的戰(zhàn)爭陣地。
4.DE
看了“我所生長的地方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