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往事詩詞人生閱讀答案
《家國往事詩詞人生》閱讀材料
當年秋天,葉嘉瑩進入輔仁大學,專攻古典文學專業(yè)。在輔仁大學,葉嘉瑩遇見了她銘記一生的恩師顧隨。顧隨古典文化功底極為深厚,而且是融匯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顧隨對詩歌的講授,令葉嘉瑩如癡如醉。與一般老師只講書本上的知識不同,顧隨講課時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發(fā)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釋說明,有時候一個小時內(nèi),甚至一句詩都不講,卻已將詩歌中最具啟迪性的妙義講給大家。葉嘉瑩聽課時常常極力心追手寫,生怕遺漏了老師學問之精要。
葉嘉瑩踉從顧隨6年,與顧隨結(jié)下深厚情誼。師生二人常常詩詞唱和,被師友傳為佳話。顧隨希望葉嘉瑩不僅要繼承自己的衣缽,更要“別有開發(fā),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
葉嘉瑩在機緣巧合下,前往北美訪問交流,在此期間接觸到西方文學理論,這對她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也影響深遠。在去國外之前,葉嘉瑩對文學理論并沒有很大興趣,她認為,和充滿靈動內(nèi)容的詩詞相比,文學理論實在太過枯燥。然而,當她接觸到西方文學理論后,卻發(fā)現(xiàn)它們與中國的傳統(tǒng)詞學理論有不少暗合之處。葉嘉瑩興趣大增,逐漸嘗試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詮釋學、符號學、接受美學等來詮釋中國的古典詩詞。
這種中西融合的理論很快為葉嘉瑩的詩詞研究道路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學理論解析古典小詞,成為葉嘉瑩治學的重要特點。南開大學原副校長、文學院院長陳洪評價葉嘉瑩說:“融合中西以推進詞學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內(nèi)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顧隨對葉嘉瑩的影響不僅限于是她詩詞道路的引路人。許多年后的人們,只要聆聽過葉嘉瑩的講學,往往會有天馬行空之感。葉嘉瑩授課不用講義,因為她覺得事先寫好的文字會把思維限制住,不能盡情闡發(fā)詩詞的絕妙。她自己稱之為“跑野馬”。
現(xiàn)在的陳洪和葉嘉瑩是同事。在35年前,陳洪還是一個擠在幾百人中聽葉嘉瑩講課的學生。1979年,葉嘉瑩回國教書,在南開大學授課,還在南開讀研的陳洪便常常和同學們一起早旱前去占座。陳洪說:“那時候我們的詩詞評析,還沒有完全擺脫舊有思維。拿到一篇詞,首先要分析作者的階級背景、經(jīng)濟地位,從這些政治屬性出發(fā),再去分析詩詞。可想而知,當葉嘉瑩先生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她既遵循傳統(tǒng)又大膽創(chuàng)新的講授,給我們帶來多么清新的感覺。”
更讓人難忘的,是葉嘉瑩對教書的態(tài)度。
她從未因?qū)W生們的程度低而敷衍馬虎,她說:“縱使我不考慮是否對得起學生,也要考慮是否對得起屈原、杜甫他們。”葉嘉瑩曾開玩笑說:“我一生只有兩個嗜好,一是好詩,二是好為人師。”
在她心里,有一種文化傳承的迫切。她說:“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責任,我們要承前啟后,各自負起自己的責任來。不能讓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在我們這一代損毀、丟失。”
在她的講臺下,不僅有高等學府的研究生、大學生,還有高級干部官員,轉(zhuǎn)戰(zhàn)南北的,也有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初中生,幼兒園的小娃娃。無論在上千人、數(shù)百人的大禮堂,還是在數(shù)十人、三兩人的小課堂,無論對博士生洋洋十數(shù)萬言的學位論文,還是小孩子寥寥數(shù)十字的詩詞習作,葉嘉瑩都是認真對待,一絲不茍。
1979年,隨著中國走向改革開放,憑借一封寄給國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葉嘉瑩終于可以回國教書。1993午,她受邀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并捐獻出一半退休金約10萬美元,設(shè)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shù)基金”獎掖后學。沒有人要求她這么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她的旅費都是自付,除了長時間聘請她任課的一兩所學校曾付給過她講課期間的生活費外,其余多年來在各地的講學或講座大都是沒有報酬的,完全是義務(wù)勞動。
她自認,這一輩子,她完成了兩件大事。
一是在當年顧隨的課堂上,她埋首苦記,猶如錄音機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顧隨的講課“錄”了下來,并在幾十年后整理出版,而版稅都給了恩師的女兒。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臺灣大學教授戴靜山先生的古近體詩歌吟誦錄了下來,并最終在內(nèi)地推廣吟誦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
這是她留給人們的兩把鑰匙。有了它們,人們要去領(lǐng)略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去感受中國古典詩詞傳統(tǒng)的吟誦之美,盡可以循跡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鑰匙。她教書70年,留下來的講課、講演錄音,有2000小時以上。學生們正在幫助她整理成書。等到出版之日,喜愛詩詞的人們又將迎來一場精神盛宴。
她體會到了古典詩詞里面的美好、高潔的精神,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他們進不去,找不到一扇門。她希望能把這一扇門打開,把不懂詩的人牽刊引到這里面來。“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把我的生命結(jié)束在講臺上。”
【相關(guān)鏈接】
①葉嘉瑩,號迦陵,20世紀50年代任臺灣大學教授。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1970年,獲聘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79年開始赴國內(nèi)講學。著有《迦陵論詩叢稿》《迦陵論詞叢稿》等。葉嘉瑩說:“我是在憂患中走過來的。詩詞的研讀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②《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種植秋蘭、芳蕙比喻培養(yǎng)人才。
③佛教稱佛法能像明燈一樣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傳燈”比喻傳授佛法。
《家國往事詩詞人生》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5分)
A.從憂患中走過來的葉嘉瑩,一生熱愛中國古典詩詞,研讀、講學70余年而不倦,這既是她個人的興趣愛好,更是傳承文化的責任使然。
B.顧隨對葉嘉瑩的一生影響極大,葉嘉瑩的講課風格受老師影響,研究受到了老師寄語的鼓勵,在南開大學設(shè)立獎學金、學術(shù)基金也是受老師影響。
C.葉嘉瑩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父母、伯母和姨母從葉嘉瑩小時候就教他背誦詩詞經(jīng)典,并且教她用院子呈的草木為對象,吟詩作詞。
D.葉嘉瑩自認一生完成了兩件大事:出版《駝庵詩話》,錄下戴靜山教授的古詩吟誦。這只是葉先生的白謙,她做成的事情應該遠不止這些。
E.從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陳洪對葉嘉瑩的評價里,可以感受到葉嘉瑩對融合中西的詞學研究的自信,這也是她“好為人師”的主要原因。
(2)葉嘉瑩一生的追求是“樂做詩詞傳燈人”,她為什么有這樣的追求?請結(jié)合其人生經(jīng)歷簡要分析。(6分)
(3)葉嘉瑩的老師顧隨希望她不僅要繼承自己的衣缽,更要“別有開發(fā),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請結(jié)合材料分析她是怎樣“別有開發(fā),能白建樹”的。(6分)
(4)葉嘉瑩一生“詩詞傳燈”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體現(xiàn)了葉嘉瑩哪些美好的精神價值?請結(jié)合材料談?wù)勀愕目捶ā?8分)
《家國往事詩詞人生》閱讀答案
1)A(3分)D(2分)B(1分)(B.“設(shè)立獎學金、學術(shù)基金也是受老師影響”沒有明確依據(jù)。C.“教她用院子里的草木作為對象,吟詩作詞”的是他的伯父葉廷又。E.“可以感受到葉嘉瑩對融合中西的詞學研究的白信”文中無據(jù),最后一句強加因果。)
(2)①親人的影響。她白小就在親人的教育下背誦詩詞,吟詩作詞,體會到了古典詩詞里面美好美好、高潔的精神。②老師顧隨的影響。大學時代,顧隨對詩歌的講授,令她如醉如癡;顧隨鼓勵他要有自己的建樹。③個人的愛好。葉嘉瑩曾開玩笑說:“我一生只有兩個嗜好,一是好詩,二是好為人師。”④傳承古典詩詞的責任感、使命感。地希望把古典詩詞這扇門打開,“把不懂詩的人牽引到里面來”。(每點2分,答i出三點即可)
(3)①葉嘉瑩講學時天馬行空,“跑野馬”的風格,是對老師顧隨“講課時旁征博引”的發(fā)揚光大。②她用西方文學理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是“融合中西以推進詞學研究,卓有成效”的第一人。③她先后在中國臺灣、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大陸講學不輟70年,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每點2分。注意“別有開發(fā),能白建樹”。)
(4)具體內(nèi)容是把不懂詩的人,特別是年輕人牽引到古典詩詞的世界,使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得以繼承和發(fā)揚。(2分)體現(xiàn)的主要精神價值:①責任感(使命感)。葉嘉瑩曾說:“我們要承前啟后,各白負起自己的責任來。不能讓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在我們這一代損毀、丟失。”②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她體會到了古典詩歌里面的美好、高潔的精神”,葉嘉瑩說“詩詞的研讀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③敬業(yè)精神(職業(yè)道德)。葉嘉瑩教學十分認真。她說:“這就是我一輩子不辭勞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結(jié)束在講臺上。”(每點2分)(沒有概括,僅列舉事實,正確,給一半的分。)
看了“家國往事詩詞人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