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天柱山 閱讀答案
《寂寞天柱山》余秋雨 原文閱讀
現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這實在是不應該的。
我曾驚奇地發現,中國古代許多大文豪、大詩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安家。他們走過的地方很多,面對著佳山佳水一時激動,說一些過頭話是不奇怪的。但是,聲言一定要在某地安家,聲言非要在那里安度晚年不可,而且身處不同的時代竟不謀而合地如此聲言,這無論如何是罕見的。
唐天寶七年,詩人李白只是在江上路過時遠遠地看了看天柱山,便立即把它選為自己的歸宿地:“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過了些年,安祿山叛亂,唐玄宗攜楊貴妃出逃蜀中,《長恨歌》、《長生殿》所描寫過的生生死死大事件發生在歷史舞臺上,那個時候李白到哪里去了呢?原來他正躲在天柱山靜靜地讀書。……
想在天柱山安家的愿望比李白還要強烈的,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在四十歲時曾遇見過一位在天柱山長期隱居的高人,兩人飲酒暢敘三日,話題總不離天柱山,蘇東坡由此而想到自己在顛沛流離中,年方四十而華發蒼蒼,下決心也要拜謁天柱山來領略另一種人生風味。“年來四十發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他所若訪潛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這便是他當時隨口吟出的詩。后來,他在給一位叫李惟熙的友人寫信時又說:“平生愛舒州風士,欲卜居為終老之計。”他這里所說的舒州便是天柱山的所在地,也可看作是天柱山的別稱。請看,這位游遍了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已明確無誤地表明要把卜居天柱山作為“終老之計”了。他這是在用誠懇的語言寫信,而不是作詩,并無夸張成分。直到晚年,他的這個計劃仍沒有改變。老人一生最后一個官職竟十分巧合地是“舒州團練副使”,看來連上天也有意成全他的“終老之計”了。他欣然寫道:“青山只在古城隅,萬昊歸來卜筑居。”把到天柱山來說成是“歸來”,分明早已把它看成了家。但如所周知,一位在朝野都極有名望的六十余歲老人的定居處所已不是他本人的意向所能決定的了,和李白一樣,蘇東坡也沒有實現自己的“終老之計”。
與蘇東坡同時代的王安石是做大官的人,對山水景物比不得李白、蘇東坡癡情,但有趣的是,他竟然對天柱山也抱有終身性的迷戀。王安石在三十多歲時曾做過三年舒州通判,多次暢游過天柱山,后來雖然宦跡處處,卻怎么也丟不下這座山,用現代語言來說,幾乎是打上了一個解不開的“情結”。不管到了哪兒,也不管多大年紀了,他只要一想到天柱山就經常羞愧:“相看靈禿無歸計,一夢東南即自羞!”這兩句取自他《懷舒州山水》一詩,天柱山永遠在他夢中,而自己頭發禿謝了也無法回去,他只能深深“自羞”了。與蘇東坡一樣,他也把到天柱山說成是“歸”。
王安石一生經歷的政治風浪多,社會地位高,但他總覺得平生有許多事情沒有多大意思,因此,上面提到的這種自羞意識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現于心頭:“看君別后行藏意,回顧潛樓只自羞。”
只要聽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總是送詩祝賀,深表羨慕。“攪轡羨君橋此路”,他多么想跟著這位朋友一起縱馬再去天柱山啊,但他畢竟是極不自由的,“宦身有吏責,觴事遇嫌猜”,他只能把生命深處那種野樸的欲求克制住。而事實上,他真正神往的生命狀態乃是:“野性堪如此,潛山歸去來。”
還可以舉出一些著名文學家來。例如在天柱山居住過一段時間的黃庭堅此后總是口口聲聲說“吾家潛山,實為名山之福地”,而實際上他是江西人,真正的家鄉離天柱山還遠得很。
再列舉下去有點“掉書袋”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我深感興趣的問題是,在華夏大地的崇山峻嶺中間,天柱山究竟憑什么贏得了這么多文學大師的厚愛?
很可能是它曾經有過的宗教氣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別是隋唐以后,佛道兩教都非常興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傳經,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國著名的禪宗古剎;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地維”,是“九天司命真君”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師都曾在這學過道。這兩大宗教在此交匯,使天柱山一度擁有層層疊疊的殿宇樓閣,氣象非凡。對于高品位的中國文人來說,佛道兩教往往是他們世界觀的主干或側翼,因此這座山很有可能成為他們漫長人生的精神皈依點。這種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了的風物,最能使那批有悟性的文人暢意適懷。例如李白、蘇東坡對它的思念,就與此有關。
也可能是它所蘊含的某種歷史魅力,早在公元前106年,漢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為南岳,這次祭山是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也跟隨來了的。后來,天柱山地區出過一些讓中國人都難以忘懷的歷史人物,例如赫赫大名的三國周瑜,以及“小喬初嫁了”的二喬姐妹。這般風流倜儻,又與歷史的大鏈條連結得這般緊密,本是歷代藝術家恒久的著眼點,無疑也會增加這座山的誘惑。王安石初到此地定居時曾急切詢問當地百姓知道不知道這里出過周瑜,百姓竟然都不知道,王安石深感寂寞,但這種寂寞可能更加增添了誘惑。一般的文人至少會對喬氏姐妹的出生地發生興趣:“喬公二女秀所鐘,秋水并蒂芙蓉。只今冷落遺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風。”(羅莊《潛山古風》)
當然,還會有其他可能。
但是在我看來,首要條件還是它的自然風景。如果風景不好,佛道寺院不會競相在這里筑建,出了再大的名人也不會叫人過多地流連。
那么,且讓人們進山。
(選自《文化苦旅·寂寞天柱山》)
《寂寞天柱山》閱讀習題
1.結合全文,談談作者說“現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這實在是不應該的”的理由以及該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想在天柱山安家的愿望比李白還要強烈,簡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文章內容,簡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寂寞天柱山》閱讀答案
1.(1)中國古代許多大文豪、大詩人都曾希望在天柱山安家。(2)領起下文,為下文的展開作鋪墊。
2.(1)和一位在天柱山長期隱居的高人飲酒暢敘三日,話題總不離天柱山,深受這位高人的影響。
(2)想結束自己顛沛流離的動蕩生活,下決心要拜謁天柱山來領略另一種人生風味。
(3)喜愛天柱山的自然風景和風情。
(4)擔任“舒州團練副使”更加強了他想在天柱山安家的愿望。
3.語言平實中見詩意。文章首尾部分娓娓道來,不蔓不枝,有條不紊,簡潔平實。文章主體部分大量引用和天柱山相關的古詩詞名句與傳說故事,增添了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看了“寂寞天柱山 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中國人的山水觀》閱讀題答案
2.高山流水閱讀答案
3.山村小路上閱讀題答案
4.山的呼喚閱讀題答案
5.2016中考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中國人的山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