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扈蒙傳》閱讀答案
《宋史扈蒙傳》閱讀材料
宋初,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坐請托于同年仇華,黜為太子左贊善大夫,稍遷左補闕,掌大名市征。開寶五年,連知貢舉。六年,復知制誥,充史館修撰。七年,蒙上書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論事,必命人執筆立于殿側,以紀時政,故《文宗實錄》稍為詳備。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學士以及樞密直學士輪修日歷,送史官。近來此事都廢,帝王言動,莫得而書。緣宰相以漏泄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遠,何得與聞。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優恤之言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并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從之,即以參知政事盧多遜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頌》,以述太祖受禪、平一天下之功,其詞夸麗,有詔褒之。其后為盧多遜所惡,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書舍人,旋復翰林學士。太平興國四年,從征太原還,轉戶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書致仕。未幾,卒,年七十二。贈右仆射。
自張昭、竇儀卒,典章儀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禪,追尊四廟,親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禮官以為舜郊嚳,商郊冥,周郊后稷,王業所因興也。若漢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頓君,雖有帝父之尊,而無預配天之祭。故自太平興國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禮為允。太宗將東封,蒙定議曰:“嚴父莫大于配天,請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罷封禪為郊祀,遂行其禮,識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釋典,不喜殺,縉紳稱善人。多著述,有《鰲山集》行于世。
注①供給:提供給養物資
(《宋史列傳第二十八》有節選)
《宋史扈蒙傳》閱讀題目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優恤之/言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并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優恤之言/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并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優恤之言/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并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優恤之/言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并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冠“從”稱謂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從父”、“從舅”、“從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親的人,意為“與父類從”,文中的“從弟”即此類,相當于今天的堂弟。
B.貢舉是我國科舉制度的種類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舉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貢舉”,指的是扈蒙參加貢舉科考。
C.翰林院始設于唐,初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后翰林學士擔當起草詔書職責,宋朝后翰林學士成為正式官職。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國家祭典。漢董仲舒有言“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也。”
6.下列對原內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顯露,后晉時中進士,并擔任鄠縣主簿;但此時的他還只是一介文學名流,對官場吏事不夠練達,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將郭從義。
B.扈蒙官位幾起幾落。宋太祖時由中書舍人升為翰林學士,卻因曾請托同年進士仇華而被貶,然后又逐漸一路升遷成為重臣;不過后來還是遭人憎惡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貶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復任中書舍人和翰林學士。出征太原后更官至戶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書退休,去世后還被追贈,可謂一路加官,榮祿身后。
D.宋太宗時有禮官援引歷代以開國始祖配享祭天之禮的慣例,主張太宗以太祖配享祭祀上天。后扈蒙卻以“尊敬父親”之辭說動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祭天的禮儀,此舉遭有識之士非難。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郡縣吏供給皆戎服趨事,蒙冠服褒博,舉止舒緩,從義頗訝之。(5分)
(2)緣宰相以漏泄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遠,何得與聞。(5分)
《宋史扈蒙傳》閱讀答案
4、B
5、B(“知貢舉”是指主持貢舉考試)
6、A(后晉中進士,后漢擔任了鄠縣主簿)
7、翻譯
(1)州縣提供給養的官吏都身穿軍服趕去事奉,扈蒙(卻)衣帽寬大,舉動緩慢,郭從義對此感到驚訝。(得分點:“戎服”,“趨”,“冠服褒博”各1分,句意通達2分)
(2)因為宰相以泄露(朝政)為憂,使(朝政)宣揚傳播不明(或“不公開”),史官被疏遠,怎么能夠知曉(這些)呢。(得分點:“虞”,“昧”,“聞”各1分,句意通達2分)
看了“宋史扈蒙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