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吳表臣傳閱讀答案
《宋史吳表臣傳》閱讀材料
宰相擬表臣為檢正,帝日:“朕將自用之。”遂除左司諫。給事中胡安國以論事不合罷,表臣上疏留之。除提點浙西刑獄,召為秘書少監,同修《哲宗實錄》。帝如建康,詔表臣兼留司參議官,除中書舍人、給事中、兵部侍郎。建、崇二國公就外傅,兼翊善。帝日:“二國公誦習甚進,卿力也。”徙禮部侍郎,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時秦檜欲使使金議地界,指政事堂日:“歸來可坐此。”表臣不答。又以議大禮忤意,罷去。
俄起知婺州。會大水,發常平米振貸之,然后以聞,郡人德之。課最,除敷文閣待制。三歲,請祠,進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家居數年,卒,年六十七。
表臣晚號湛然居士,自奉無異布衣時,鄉論推其清約。
(選自《宋史•昊表臣傳》,有刪改)
【注】①朱勔:權臣。下文的“盛待制”指盛章。②鞫(ju):審問。③蔡京:北宋權相,奸臣。
《宋史吳表臣傳》閱讀題目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時防秋議/選守邊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惡著明/則天下知逆順之理/今取忠義不屈者/不次而用/豈特可以勸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B.時防秋議/選守邊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惡著明/則天下知逆順之理/今取忠義/不屈者不次而用/豈特可以勸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C.時防秋/議選守邊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惡著明/則天下知逆順之/理今取忠義不屈者/不次而用豈特可以/勸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D.時防秋/議選守邊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惡著明/則天下知逆順之理/今取忠義不屈者/不次而用/豈特可以勸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宰相:文中是古代輔助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
B.朕,文中為皇帝自稱。“朕”原為第一人稱代詞,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
C.號:別號,指人名字以外的稱號,一般是長輩起的。如歐陽修號醉翁。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以及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務,長官為兵部尚書。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吳表臣正直敢言。有人想任用奸臣蔡京的黨徒,沈與求表示異議,惹怒當權者,沈被奪官,吳表臣則請求恢復沈的官職以開拓言路。
B.吳表臣公平公正。吳表臣在通州任職時,有個叫盛章的因事與一武官發生矛盾,吳表臣不顧他人勸說,審問盛章,最終公正處理了此事。
C.吳表臣深得皇帝賞識。他請求選用講官,皇帝下令開辦講席;他多次被皇帝任命為重要官職;他對建、崇兩位國公的讀書進步有功,被皇帝稱贊。
D.吳表臣淡泊名利。秦檜打算讓他出使金國商議邊界的事,并表示,回來后可以升官,他沒有答應;他退休后過著清淡簡約的生活。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臺諫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若咎其切直而黜之,非國家福也。(5分)
(2)會大水,發常平米振貸之,然后以聞,郡人德之。(5分)
《宋史吳表臣傳》閱讀答案
4.D(原文標點:時防秋,議選守邊者,患乏才。表臣日:“善惡著明,則天下知逆順之理。今取忠義不屈者,不次而用,豈特可以勸捍御,方略亦堪倚仗。)
5.C.(“一般是長輩起的”錯,一般是自己起的)
6.B(“吳表臣,不顧他人勸說,審問盛章”錯誤,應該是審問武官被抓的這件事,而他人勸說,也是在審問的后面)
7.(1)臺諫官是天子的耳目,是用來防止堵塞蒙蔽的,如果怪罪臺諫官急切正直就罷免他,不是國家的福分。(得分點:所以、咎、黜)(2)碰上發大水,(吳表臣)打開常平倉用倉米救濟百姓,然后吧事情上報,郡中百姓感激他。(得分點:發、聞、得)
看了“宋史吳表臣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