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閱讀答案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閱讀材料
【注】①隱括:依某種文體原有的內容辭句改寫成另一種體裁,叫隱括。此詞即隱括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一詩。②牛山:在今山東臨淄。《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附】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閱讀題目
①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江水浸云影”,描寫江水倒映出天空之云。一個“浸”字寫出了一江秋水的澄澈。
B.“風景今朝是”兩句,意即美好的自然現在依然存在,而曾經登臨的昔人已成為過去。
C.“無盡今來古往”三句,詞人從時空變換角度抒發了人生短暫、時有危機的無奈之感。
D.富有理趣,是宋代詩詞的特點之一。此詞由景入情,表達了詞人對人生、世事的理解。
②下列畫線詩句的意境,與“空翠渺煙霏”一句最為接近的一項是(3分)
A.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B.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C. 三山凌苦霧,千里激悲風。 D.焰隨紅日去,煙逐暮云飛
③隱括之作,貴在翻新。比較杜牧原詩,任選一個角度,分析朱熹此詞的新意。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閱讀答案
①(3分)C
②(3分)B
③(5分)可從內容、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角度比較。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賞析
朱熹在詞中注入了自己獨特的儒家哲學思想,一改原詩的消極情緒,推陳出新地化出了積極意義。詞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無限秋景映入眼簾,卻只落筆在“云影”二字,意境深遠。此時仰頭又見大雁欲飛向南方度過寒冷的冬天。緊接著,詞人自問“攜壺結客何處”,答得卻是“空翠渺煙霏”。語間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煙霧繚繞漫山碧翠中。
交代了時令、景致、人物,詞人開始借機抒發人生感慨。他說塵世多俗事,營營擾擾,難得有暢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還可以把紫萸、黃菊插滿頭,玩得盡興了再回去。“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壯闊抒懷,頗有幾分及時行樂的意味。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好似詞人當面勸酒,要同行賓客趁著這良辰美景酩酊大醉一次,無須推辭,浪費美好光陰。“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一句,詞人把人生在世比作寄生,既然它如白駒過隙倏忽而過,何苦對著落日余暉自傷自憐。
之后,詞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詞鏡頓然開闊。他想到古往今來,滄海桑田,有無數的春花開了又謝,亦有無數日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詞人看來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變化,也正是因為這種循環變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斷的生機。“那更有危機”是說如果能夠明白這樣的道理,就不會再有危機感。
“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化用了春秋齊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齊景公登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著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種無法挽回逝去時間的傷感。朱熹反問“何必獨沾衣?”人世無常,變幻難定,無人幸免,所以無須太執著。
杜牧在詩中的曠達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壓抑。而一經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與人生結合,成為了積極面對人生的寄語。詞人點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讀生活和自然,不失為大快人心。
看了“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