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廬詩草自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人境廬詩草》自序閱讀材料
黃遵憲
余年十五六,即為學詩。后以奔走四方,東西南北,馳驅少暇,幾幾束之高閣。然以篤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雖一行作吏,未遽廢也。士生古人之后,古人 之詩,號專門名家者,無慮百數十家。欲棄去古人之糟粕,而不為古人所束縛,誠戛戛乎其難。雖然,仆嘗以為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今之世異于古,今之人亦 何必與古人同?嘗于胸中設一詩境:一曰復古人比興之體,一曰以單行之神,運排偶之體,一曰取離騷樂府之神理而不襲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 其取材也,自群經三史,逮于周秦諸子之書,許鄭諸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舉今日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以及古人未有之物, 未辟之境,耳目所歷,皆筆而書之。其煉格也,自曹鮑陶謝李杜韓蘇,訖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專一體,要不失乎為我之詩。誠如是,未必遽躋古人,其亦足以 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詩有之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聊書于此,以俟他日。光緒十七年六月在倫敦使署,公度自序。
《人境廬詩草》自序閱讀題題目
1.下列加點詞的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號專門名家者,無慮百數十家 無慮:沒有顧慮
B.以單行之神,運排偶之體 單行:每一行
C.誠如是,未必遽躋古人 躋:達到
D.聊書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
2.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后以奔走四方,東西南北
②然以篤好深嗜之故
B.①誠戛戛乎其難
②誠如是,未必遽躋古人
C.①自群經三史,逮于周秦諸子之書
②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
D.①雖一行作吏,未遽廢
②誠如是,未必遽躋古人
3.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黃遵憲吸取古典文學精華的一組是( )
①仆嘗以為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 ②以單行之神,運排偶之體
③取離騷樂府之神理而不襲其貌 ④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
⑤其述事也,舉今日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 ⑥詩有之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A.②⑤⑥ B.①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④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黃遵憲癡迷詩歌創作。他少年時代就開始學寫詩,當官后公務繁忙,四處奔走,少有閑暇,但從未就此放棄對詩的愛好。
B.黃遵憲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華,剔除其糟粕,不受前人的束縛,這樣做雖然實在太難,但他決心努力去做。
C.黃遵憲作詩視野開闊。他借鑒前人的創作手法,涉獵各種古代典籍,博采眾家之長。他堅信這樣持之以恒就能達到古人的水準。
D.黃遵憲堅持自我特色。他學習古人的經驗但不兼收并蓄,力圖開創“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詩歌風格,以此自立于詩壇。
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以篤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雖一行作吏,未遽廢也。
譯文:
(2)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詩有之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譯文:
《人境廬詩草》自序閱讀題答案
1.A(無慮:大約);
2.B(B①誠:確實、實在;②誠:果真、如果。A兩個“以”都是“因為”;C兩個“逮”都是“到、達到”;D兩個“遽”都是“就”);
3.D(①黃遵憲認為古今人事不同;⑤要用今天的語言寫詩;⑥認為自己的詩達不到古人的水平。這三項與吸取古典文學精華無關)
4.C(“他堅信這樣持之以恒就能達到古人的水準”不合文意,而是“未必就能達到”。原文說:“誠如是,未必遽躋古人。”)
5. (1)但因為特別喜歡的緣故,也常把我遇到的事(用詩歌的形式)記下來,雖然一旦做官(公務繁忙),但從未就此放棄(對詩的愛好)。
(2)然而我雖然有這樣的志向,能力卻不能達到。詩寫了一些雖然說達不到(這些要求),心里卻非常想往。
《人境廬詩草》自序參考譯文
我十五六歲就開始學習寫詩,以后因為四處奔走,游歷各地,奔波中少有閑暇,幾乎沒有作詩。但是因為特別喜歡的緣故,也常把我遇到的事(用詩歌的形式)記下 來,雖然一旦做官(公務繁忙),但從未就此放棄(對詩的愛好)。我作為后人,(讀)古人的詩歌,(覺得)稱得上名家的,大約百數十人。(我)希望去除前人 作品中不好的成分,并且不受他們作品的束縛,這的確太難了啊。即使這樣,我曾認為詩歌之外有(所反映的)生活,詩歌之中有(作者的)情感。今天的世事與古 代不同,今天的人為什么要和古代人相同?(我)曾在心中創設這樣作詩的情況:一是恢復古人(運用)的比興之法,二是按照每一行的主旨,運用排比對偶的形式,三是選取離騷,樂府詩集的神韻而不沿襲他們的形式,四是運用古文家靈活變通的手法來創作詩歌。我選取詩材,從各種經書,《春秋》《左傳》《史記》三部 史書,到周秦諸子百家的書,(以及)許鄭等各位大家的注解(都不放過)。凡事名物名與今天切合的,都采取或借用。我敘述事情,全都使用今天的官話、典故、 方言、俗話、諺語,用來表達古人沒有遇到的事物,沒有創造出的意境,(只要我)親自聽到看到的,都用筆記錄下來。我錘煉詩歌的格調,從曹操、鮑照、陶淵 明、謝靈運、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直到近代各位小有名氣的詩家,不拘一格,不專注于一種形式,(皆可借鑒)而要創作出不失去自己特點的詩。果真像這樣 (去做),未必就能達到古人(的水準),(但)自己也足以在詩壇立足了。然而我雖有這樣的志向,能力卻不能達到。詩寫了一些雖然說達不到(這些要求),心里卻非常想往。暫且寫到這里,以待今后(看我的努力再說)。光緒十七年六月在倫敦公使館公度自序。
看了“人境廬詩草自序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