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隋宮》詩詞對比閱讀及答案
隋宮閱讀材料
李商隱
乘興南游不戒嚴(yán),
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fēng)舉國裁宮錦,
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
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
風(fēng)起楊花愁殺人。
隋宮閱讀題題目
8. 兩首詩題材相近,表現(xiàn)手法也有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5分)
9. 《隋宮》為詠史詩,《汴河曲》為懷古詩,借用杜詩來概括,可謂一則“舉隅見煩費”,一則“引古惜興亡”。請談?wù)勀愕睦斫狻?6分)
隋宮閱讀題答案
8.兩首詩都以隋朝的衰亡為題材借古諷今,都用了對比的手法。(2分)《隋宮》用“宮錦”與“障泥”、船“帆”相對比,隋煬帝一人“乘興南游”和“舉國裁宮錦”也形成對比直寫皇者的腐朽荒淫,極端揮霍,導(dǎo)致隋朝衰亡。《汴河曲》開頭兩句以“汴水長流”與“隋宮化塵”作鮮明對比,見出自然永恒、人世滄桑、豪華如煙、歷史無情。(3分)
9.詠史與懷古,性質(zhì)相近但有區(qū)別。(1分)詠史多因事興感,重在寓歷史鑒戒之意;懷古則多因跡起情,重在抒寫歷史滄桑之慨;詠史實(史實)而懷古虛(意象)。(2分)《隋宮》抓住“春風(fēng)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一典型事例,表現(xiàn)帝王南游的奢靡浪費,從而寓含奢淫覆國之戒;而《汴河曲》只就“汴水、隋宮、長堤、柳樹”等帶有滄桑感的物象虛加點染詠嘆,抒發(fā)今昔盛衰之慨,吊古傷今之情。而正如杜詩所言,一則“舉隅見煩費”,一則“引古惜興亡”。(3分)
隋宮譯文
隋煬帝為南游江都不顧安全,九重宮中有誰理會勸諫書函。
春游中全國裁制的綾羅錦緞,一半作御馬障泥一半作船帆。
隋宮詩詞賞析
這首七絕是一首詠史詩,詩人通過精心的選材和獨創(chuàng)性的構(gòu)思,只用了寥寥二十八字,就在驚人的廣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煬帝楊廣的荒淫害民的反動本質(zhì)。
第一句極寫隋煬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顧常理的地步。他在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鑿?fù)ù筮\河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乘興南游”,句中“不戒嚴(yán)”三字,活脫脫勾畫出隋煬帝樂其所樂,不顧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態(tài)。
第二句續(xù)寫隋煬帝的昏庸殘暴,隋煬帝因奢侈淫逸而昏庸殘暴,而昏庸殘暴的德行,又促其奢侈淫逸——這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句中的“九重”,指皇帝住的地方;誰省,即誰悟。“誰”,實指隋煬帝,當(dāng)時他手下的官員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民不聊生、發(fā)生動亂的情況,曾上表勸諫隋煬帝戒奢節(jié)儉,結(jié)果被殺。這句看上去像反詰口氣,實為陳述;“誰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煬帝根本不把屬下的勸諫放在眼里,詩句從這一特定角度,概寫隋煬帝冒天下之大不韙,完全不顧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徑。
最后兩句,寫隋煬帝南游時,竭盡全國財力,把貴重的宮錦用作馬韉、船帆。宮錦,按照宮廷制定的規(guī)格而織的錦緞;障泥,即馬韉,用它墊在鞍上和垂在馬背兩旁以障泥土,所以叫障泥。這兩句詩兼用鋪寫、夸張、諷刺的手法,意境深遠(yuǎn):且看春風(fēng)似剪刀,裁盡全國宮錦用作南游的馬韉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揮霍、作踐;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運河一帶)進而到陸路,都遭到隋煬帝南游人馬的騷擾,簡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潛在的滅國的危機,那澎湃的覆舟之水,畢見于讀者眼底。
看了“隋宮詩詞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