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鴻秋閱讀答案
《塞鴻秋》周德清 原文閱讀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塞鴻秋》閱讀習題
13.“正宮”是這首散曲的宮調,“塞鴻秋”是 。根據這首散曲的字數和構成特點,它應屬于散曲中的 。(2分)
14.以下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一二句,縱目萬里長江,放眼淮上遠山。作者從大處著眼,從遠處落筆,勾畫山水全貌,雄偉壯麗。
B.三四句遠眺江帆和山泉,使用比喻,以工整的對偶敘述,帶著分明的動感。
C.五、六句寫天空浮云和月亮的變化,構成整個畫面的背景。一個“學”字,使月亮變得富有人情,頓覺搖曳生姿。
D.最后一句寫北塞鴻雁南歸,不僅點明秋季時令,而且又為這無聲詩的畫面上留下了“陣雁驚寒”的音響,令人產生無窮的遐想。
15.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從動靜寫景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上片作簡要賞析。(3分)
《塞鴻秋》閱讀答案
13.曲牌名;小令。(每空1分)
14.B(3分)
15.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1分)三、四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1分)動靜變換,形成錯落有致、姿態萬千的潯陽山水秋色圖景。(1分)
《塞鴻秋》閱讀賞析
傍晚時分,秋風徐徐地吹來,令人感覺全身透涼,舒服又愜意。周德清剛吃完晚飯,肚子飽得難受,他就想去散散步以促進消化。
于是,德清來到潯陽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幾尺之內的事物,總覺沒法盡興。他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何不登上潯陽城樓,縱目遠眺萬里長江呢?黃昏景總是美麗動人的,得趕快登高臨望抓住一景一物,飽覽祖國河山啊。"于是德清就向潯陽城樓走去。
這是作者傍晚登潯陽城樓的寫景即興之作。潯陽江,即長江流經江西九江的那段。作者把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鴻雁七種景物,用生動、貼切的比喻,描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又組成了一幅秀美河山的秋光圖。
開篇伊始,氣勢不凡:縱目遠眺萬里長江,一條白色如練;放眼遙望淮上遠山,無數清色似染。作者從大處著眼,從遠處落筆,勾畫山水全貌,雄偉壯麗。這兩句寫的是遠景。三、四兩句移近了視界。江上輕帆數片,乘風順流,疾飛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瀉而下,奔如流電。這兩句以工整的對偶敘出,帶著分明的動感,說明這是一組近景。一、二句是靜態畫面,三、四句是動態鏡頭,動靜變換,錯落有致。
五、六句寫天空浮云和月亮的變化,構成整個畫面的背景。傍晚,天空的云氣慢慢變成露氣,籠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圓形的團扇。一個"學"字,使月亮變得富有人情,頓覺搖曳生姿。和前四句相比,這兩句筆勢由急漸緩,由剛轉柔,顯示出一種朦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寫北塞鴻雁南歸,成一字形掠過煙波浩渺的江天。不僅點明秋季時令,而且又為這無聲詩的畫面上留下了"陣雁驚寒"的音響,令人產生無窮的遐想。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卻尺幅萬里。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七個風景鏡頭,千姿百態,各放異彩;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面,好似一部名勝風景影片。
《塞鴻秋》閱讀注釋
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寫眼前景物。
練:白絹。
淮山:泛指長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種青蘭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新月開始像團扇那樣圓了起來。
塞鴻:邊地的鴻雁。
看了“塞鴻秋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表達技巧
2.語文古典詩詞鑒賞題:分析技巧題解題模式
3.高三語文考前強化練習題3套
4.愛情詩詞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