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閱讀答案
《塞下曲》原文閱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①。
《塞下曲》閱讀習題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處是:(2分)
答:①“抱”字是擁抱,懷抱的意思②生動地寫出了將士們無心睡眠懷抱馬鞍隨時應戰的景象;
③表現了將士們心寄戰場、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也能表現將士們生活的艱苦。
④而用“枕”則不能達到這個效果。
3、全詩的主題是什么?詩中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這一主題?(3分)
答:① a戍邊將士渴望建功立業,b邊塞生活的艱苦c對家鄉、親人的思念② 化用典故,虛實結合,襯托,舉一反三。
4、詩歌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戍邊戰士的贊揚和戰士殺敵報國的決心。
5、簡要評析一下本詩的表現手法?
答:手法是反襯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謂反襯,在本詩中有兩處:
①用環境的荒涼來反襯戰士的殺敵報國的英勇精神。
②用戰士的思鄉之情來反襯戰士的戍邊為國的情操
6.本詩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生活?戍邊戰士具有怎樣的精神面貌?
答:本詩用簡潔的語言寫出了戍邊戰士緊張的戰斗生活,表現了他們積極奮發、昂揚向上的愛國激情。
7、 寫出這首詩中工整對仗的兩句話并揭示其含義: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這兩句極寫了軍旅生活的緊張。
8、“折柳”在詩中有哪兩重含義?
答:一是反映出樂曲的名稱,
二是聯想到折柳送別的習俗,讓人不由得產生思親思鄉之情。
9、詩的開頭寫五月“寒”,結尾則寫“斬樓蘭”,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答:開頭寫“寒”點明了邊塞的蒼涼與苦寒,而結尾寫“斬樓蘭”,與開頭形成鮮明對照,更突出了邊塞將士建功立業的愛國激情。
《塞下曲》閱讀賞析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縱,作為律詩亦逸氣凌云,獨辟一境。像這首詩,幾乎完全突破律詩通常以聯為單位作起承轉合的常式,大致講來,前四句起,五六句為承,末二句作轉合,直是別開生面。
起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五月”在內地屬盛暑,而祁連山尚有“雪”。但這里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雖然沒有滿空飄舞的雪花(“無花”),卻只覺寒氣逼人。仲夏五月“無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時(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見了。所以,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隅而反三,語淡意渾。同時,“無花”二字雙關不見花開之意,這層意思緊啟三句“笛中聞折柳”。“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邊地聞笛,實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聞”。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一氣直下,不就羈縛”(沈德潛《說詩晬語》),措語天然,結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詩之開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緊承前意,極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錞、鐲之類)擊鼓,以整齊步伐,節止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合軍中習慣,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為突出,似乎一當報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起四句寫“五月”以概四時;此二句則只就一“曉”一“宵”寫來,并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強。全篇只此二句作對仗,嚴整的形式適與嚴肅之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以上六句全寫邊塞生活之艱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卻急作轉語,音情突變。這里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樓蘭(西域國名)王貪財,屢遮殺前往西域的漢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此詩末二句借此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激情:“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愿”字與“直為”,語氣砍截,慨當以慷,足以振起全篇。這是一詩點睛結穴之處。
這結尾的雄快有力,與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開的。沒有那樣一個艱苦的背景,則不足以顯如此卓絕之精神。“總為末二語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詩所以極蒼涼而極雄壯,意境渾成。如開口便作豪語,轉覺無力。這寫法與“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二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詩不但篇法獨造,對仗亦不拘常格,“于律體中以飛動票姚之勢,運曠遠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別調佳作。
看了“李白塞下曲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從田湖出發去找李白閱讀題答案
2.跑著跑著就到了閱讀題答案
3.李白將進酒閱讀題答案
4.2016年長春預測世有伯樂閱讀題答案
5.有才與用才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