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曉發閱讀答案
《金陵曉發》原文閱讀
湖海茫茫曉未分,風煙漠漠棹還聞。
連宵雪壓橫江水,半壁山騰建業云。
春氣臥龍將跋浪,寒天斷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離淮口,擊劍悲歌下海濆。
《金陵曉發》閱讀習題
(1)本詩的一、二聯寫了哪些景象?有何特點?簡要回答。(5分)
(2)有人認為這首詩情感昂揚,有人認為感情低沉,你認為是哪種情感?請聯系詩歌本身加以分析說明。(6分)
《金陵曉發》閱讀答案
(1)湖海、風煙、棹聲、宵雪、山峰、云霧。(3分)意境闊大雄渾、遼闊深遠。(2分)
(2)
【示例一】情感低沉。景物描寫透露出孤寂之感,湖海茫茫,風煙漠漠、寒天斷燕。最后一句擊劍悲歌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悲慨,對兇吉未卜的前程的擔憂。(6分)
【示例二】情感昂揚。景物描寫雖然有靜穆平柔的一面,但主要表現的還是一種陽剛之美,氣勢浩瀚,無論是湖海、風煙還是連宵雪、半壁山,讓人感到的都是自然的雄偉,這剛好是作者內心昂揚情感的折射。詩中雖然有低沉的慨嘆,但最后作者還是義無反顧,決然鼓楫出發了,情感漲之高潮,充分體現了陽剛之美。(6分)
《金陵曉發》閱讀賞析
首聯以概括之筆寫曉發時的情景,闊大而凄迷的境界,透露著詩人深沉而略帶幾分迷茫的心境。頷聯暗示此行的起點金陵和將要經過的橫江,所取雪壓江水和山壁騰云之景,一靜一動,高下相襯,剛柔相濟,審美效果極佳。頸聯寫冬末春初的季節特征,臥龍跋浪的雄奇意象,與斷雁失群的孤寒之境形成張力,反映詩人內心矛盾。尾聯則從這種矛盾的困擾中解脫出來,乘潮鼓楫,擊劍悲歌,激昂慷慨,體現了詩人將以積極的態度面向未來。全詩以寫景為主,而主觀情感深寓其中,是一首以景寫情的佳作。
《金陵曉發》作者拓展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姚鼐與創始人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被盛譽為"中國古文第一人,"其在繼方、劉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提倡文章要"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相姚鼐1797年作《花鳥》立軸
姚鼐1797年作《花鳥》立軸
互為用。所謂"義理"就是程朱理學;"考證"就是對古代文獻、文義、字句的考據;"辭章"就是寫文章要講求文采。這些主張充實了散文的寫作內容,是對方苞"義法",說的補充和發展。在美學上,提出用 "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陽剛"就是豪放,"陰柔"就 是婉約。兩大風格相互配合,.相互調劑,就產生出多樣的風格。 同時,又發展了劉大櫆的"擬古"主張,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文章八要。學習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聲、色),進而是重視精神(神、理、氣、味),才能達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姚鼐著有《惜抱軒全集》,所編《古文辭類纂》風行一時,有力地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鼐對傳統文論的另一重大貢獻是提出富有創見性的"陰陽剛柔說",這對我國古代散文審美理論和風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他認為,"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文章陰陽剛柔的變化,乃是作者性格、氣質、品德的表現。鼐在發展前輩的文學思想上,用陰陽剛柔這個哲學概念來解釋文章風格的來源和散文的風格特點,其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看了“金陵曉發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黑發底下閱讀題答案
2.弱種子也要發芽閱讀答案
3.汪國真《我喜歡出發》閱讀題的答案
4.讓香格里拉發現自己閱讀題答案
5.每人都來傳遞正能量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