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文言文閱讀答案
《和氏璧》原文閱讀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或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為石,忠貞之士而視為誑。”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玉也,遂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閱讀習題
1、解釋:①璞 ②奉 ③相 ④諸 ⑤泣 ⑥夫
2、翻譯:①王以和為誑 ②子奚哭之悲也?
3、這珍貴的玉璧為什么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閱讀答案
1.①玉石②同“棒”③看④之于⑤淚⑥那
2.①楚王認為卞和在欺騙他②你為什么要哭得那么傷心?
3.因為發現它的人叫“卞和”。
《和氏璧》閱讀翻譯
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玉璞,捧著進獻給楚厲王。厲玉讓玉匠鑒定。玉匠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左腳。
到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璞去獻給武王。武王讓玉匠鑒定,玉匠又說:“是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行騙,就砍掉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著那塊玉璞在荊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干了,跟著流出的是血。文王聽說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問道:“天下受斷足刑的人多了,你為什么哭得這么悲傷?”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
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并得到了寶玉,于是命名為“和氏之壁”。
《和氏璧》閱讀拓展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將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
姑且不論傳國玉璽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確實曾令玉工雕琢過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陜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鈕,一說龍魚鳳鳥鈕玉璽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
傳國璽自問世后,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于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后,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于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先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后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征。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擲玉璽于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后,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里,并傳于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后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尸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后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