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傳閱讀答案
《方山子傳》閱讀原文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
《方山子傳》閱讀習題及答案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閭里之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節讀書 折:改變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樣子
D.往往陽狂垢污 陽:通“佯”,假裝
答:C/矍然:吃驚注視的樣子。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欲以此馳騁當世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B 猶見于眉間 多于周身之帛縷
C 而其家在洛陽 與其騎會為三處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答: C/A.介詞,憑借;介詞,把。B.介詞,在;介詞,表比較。C.均為代詞,他的。D.助詞,的;代詞,這,這么。
7.下列用“/”給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B.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C.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D.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答:B
8.下列各項對文章的分析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方山子出身微賤,自幼苦讀,意欲以此馳騁當世,但終不得意;晚年放棄了富貴生活,隱逸光州、黃州一帶,自得其樂。
B.傳記主人公少年時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晚年時安貧樂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識選擇這兩種具有對比性的表現來豐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問方山子能否見到那些“陽狂垢污”的“異人”,可見作者對“異人”的仰慕,也隱含有對方山子超脫世俗、淡泊自守的贊揚之意。
D.結合蘇軾被貶黃州的處境可知,作者寫方山子,實際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視為作者當時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答:A/“出身微賤”與原文不符。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3分)
?、?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3分)
答: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蕩,然而(他的)妻子、兒女和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給分點:“環堵”“蕭然”“妻子”“自得”)
?、?因而(他)就在馬上和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杰。(給分點:“因”“馬上”“自謂”)
?、?他)都放棄不要了,偏要來到荒僻的山溝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給分點:“獨”“窮”“得而然”)
《方山子傳》閱讀翻譯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
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曾是個嗜酒弄劍,揮金如土的游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隨從,身藏兩箭,在西山游獵。只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緊韁繩,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他就在馬上與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過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間顯現,這怎么會是一位蟄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例應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場,到現在已得高官榮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絲帛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開了,偏要來到荒僻的山溝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方山子傳》閱讀注釋
1、 光、黃:即光州和黃州。光州和黃州鄰接,宋時同屬淮南西路。
2、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漢時的游俠,喜替人排憂解難。
3、 閭里:鄉里。
4、 宗:尊奉。
5、折節:改變以往的志向行為。
6、 方山冠:漢代祭祀宗廟時樂舞者所戴的一種帽子。唐宋時,隱者常喜戴之。
7、 謫:降職。蘇軾是在元豐三年(1080年)貶到黃州的 。 黃:今湖北黃岡。
8、 使酒:酗酒任性。
9、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鳳翔府簽判。
10、 怒馬:使馬怒,即縱馬向前。
11、 儻:或許。
12、歧山:地名,指鳳翔。
13、方山子:即宋陳慥,字季常。晚年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下,蘇軾在任鳳翔簽判時,與其相識。
14、岐下:地名,指鳳翔。
15、岐亭:鎮名,在今湖北麻城。
16、屋:帽頂。
17、精悍:精明強干。
18、世有勛閥:世代有功勛,屬世襲門閥。
19、等:等同,相類似。
20、顯聞:顯達聞名。
21、陽狂:假裝瘋癲。陽,通“佯”,假裝。
22、垢污:骯臟污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