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后登快哉亭》閱讀答案
《病后登快哉亭》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約,但覺秋風發上生。
《病后登快哉亭》習題
21.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濁酒杯”,而賀鑄卻“把酒不知厭”,結合所學知識,試簡要分析二者的異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請從景與情的角度簡析頸聯“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后登快哉亭》答案
21不同:《登高》中,久客他鄉、艱難窮困、愁苦衰老,使詩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澆愁,卻偏偏因病不能喝酒,這反而更增添了愁煩。(1分)本詩中,詩人因為貶謫之意太濃,鄉愁太深、太重,揮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1分)
相同:都表達了詩人內心抑郁又無處傾訴的矛盾和痛苦之情。(2分)(既要答不同之處,又要答相同之處)
22.詩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暮靄之中,夕照飛鴉,鴉歸古剎,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蕭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發了懷鄉思歸之情(“手法”1分,“意境分析”1分,“抒發的情感1”分)
《病后登快哉亭》賞析
詩一開首以雨后蟬鳴起興。秋高氣爽,雨過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暢快。連枝上的蟬也仿佛有所領略而在歡快地鳴叫。"得意"二字,既寫出了蟬鳴的神態,又微露了詩人的歆羨之情:蟬之躊躇滿志,正是因為它既得時、又得地。言下已隱含人不如蟬的況味。二句由"聽"轉向"見":秋雨新洗,值此黃昏之際,行人漸少,塵土不揚,那通往故鄉的道路顯得分外清晰。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詩人的心事:懷鄉情重,思歸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懷。平日里世事紛擾,或可抑制一時,一旦除去世務的羈絆,那潛在的意念又會立即浮現。當此病后偷閑、偶爾登臨送目之際,思歸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兩句極寫歸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頻頻把盞,不是為消渴解饞,實因鄉愁太深、太重,揮之不去,斥之又來,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這里字面上只寫了病后,卻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澆愁,病中被迫停飲;仿佛欠了的債要加倍償還,故病后愈是貪杯,愈可見病中難以消停的情狀。杜甫《登高》詩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也是寫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為恨。賀鑄當時患有肺病,又滯留他鄉,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見使詩人最受煎熬的是懷鄉病,所飲之酒,實在是滿含辛酸強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難治。清醒時固然為其所苦,即在睡夢中也不曾解脫。這里字面上只寫了夢后,實則暗示出曾有無數次的思鄉夢。夢中可以千里回鄉,則夢醒后愈是歸思難忍,正如漢樂府《悲歌》所說:"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這天長日久郁積的鄉愁,這夢中猶且縈繞的歸思,俱化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詩人的登臨之意,已神氣畢現了。
下兩句又從憶想回到現實。鴉投古剎,是黃昏時萬物棲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暉,又隱隱約約透露出詩人"時不我與"的遲暮之感。晚唐的溫庭筠即多以夕照飛鴉寫此情調,如"鴉背夕陽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馬嘶秋色里,向陵鴉亂夕陽中"(《開圣寺》)等。賀鑄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飛禽均有所托,而人的歸宿卻不知在何處。暮靄之中,唯見遠去的道路漸漸隱沒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從白居易的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處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遠還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處則是白居易著眼于枯而復榮的春草,借喻別情之"滿"、之盛;賀鑄這里寫的卻是榮而復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詩人于懷鄉思鄉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詩的思致更見深入、意蘊更見豐厚。
《病后登快哉亭》注釋
⑴快哉亭: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東南角城隅上,本為唐薛能陽春亭故址,宋李邦直改建,蘇軾知徐州時題名"快哉"。
⑵經雨:淋過雨。清蟬:干凈的蟬。清,干凈。
⑶征塵:路上揚起的塵埃。斷處:沒有揚塵之地。
⑷病來:指病愈之后。厭:飽足。
⑸倚樓:謂倚樓遠望。情:指思念故園之情。
⑹古剎:古寺。
⑺將:帶引。
⑻黃華: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