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閱讀答案
《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習(xí)題
1.(2006·浙江金華)這首詩中"浮云"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2010·四川瀘州)王安石《登飛來峰》中【 】,【 】兩句詩與蘇軾《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異曲同工,寫法極為相似。
3.(2005·江蘇南通)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4.(2011·四川廣安)對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dá)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jìn)的勢力。
C.詩人登高遠(yuǎn)望,似覺天地萬物皆可盡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guān),既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xiàn)出作者歸隱山野的矛盾心理。
《登飛來峰》答案
1.指困難、挫折、障礙等②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yuǎn)(任何時候都不要怕困難、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3.只有站得高,看得遠(yuǎn),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意思對即可)。
4.D【解析】這首詩作者借景抒懷明理,表達(dá)詩人高瞻遠(yuǎn)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fù)并沒有歸隱山野的意思。因此,D項理解不準(zhǔn)確。
《登飛來峰》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diào)。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yuǎn)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站得高,看得遠(yuǎn)。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紹興市區(qū),而峰上更有應(yīng)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yuǎn)。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wù)f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后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wù)f日升聽雞鳴”,而說“聞?wù)f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后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zhuǎn)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據(jù)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lián)云:“當(dāng)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yè),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敗于此。詩人良苦用心,于此詩已見端倪。
結(jié)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yuǎn)矚的氣概。轉(zhuǎn)、結(jié)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jié)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yīng)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后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zhuǎn)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gòu)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yuǎn)”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yuǎn)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xiàn)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