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平《采蓮曲》比較閱讀
《采蓮曲》劉方平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白石灘》王維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
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相關習題
(1)王維的《白石灘》是如何描寫月光的?請舉例分析。(3分)
(2)兩首詩都運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請分別指出來。(3分)
(3)兩首詩描寫的內容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這首詩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來寫月光。(1分)它通過刻畫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潔、明亮。如“清淺白石灘”,寫灘上的水、水底的石清晰如畫。(1分)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徹灘水,水才能見其“清”,灘才能顯其“淺”,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現其“白”。月之明,水之清,相映相襯,給人造成了極其鮮明的視覺感受。(1分)
(2 )《白石灘》前兩句是靜態的景物描寫,后兩句寫一群少女明月下浣紗的動態畫面。(1分)《采蓮曲》前兩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輝掩映,蕩漾著采蓮女子婉轉的歌聲。(2分)
(3 )相同:兩首詩都是寫勤勞可愛的女子的一種健康淳樸的美,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1分)兩首詩都表現了一種自然、純真的美,寄托著詩人對自然、純真的美的追求。(1分)
不同:王維的詩寫一群少女明月下浣紗,劉方平的詩寫一位少婦日落時分采蓮。(1分)
《采蓮曲》賞析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詩人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詩的第三句揭示出女子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并不滿足于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于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表明她的勇敢和勤勞。這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干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