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答案
《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材料
③所謂“公共空間”應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日常公共生活的“公領域”,在這一領域中“私”是無所作為的,只要遵規矩、按常理、循舊俗就行;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思,就是一個將各種各樣的私人意見、看法、觀點等匯集為公意的地方。沒有這樣一個“公共空間”,就不會形成真正的“公共意見”。當然,在這一“公共空間”中,需要的是理性,要讓人說話,同時要辯論。
④中國人的古訓是在公共場所“莫談國事”,而康德卻說只有在公共場所,你才應該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盤托出,在私下里,你倒真應該執行你作為一個合法公民應盡的義務,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但所有的不滿與意見都應該在“公共空間”得到發泄與表達。有學者指出:中日甲午戰爭后,中國人就開始意識到了自己是“國民”,“蓋國家者,成于國民之共同心”,再以后,到1897年,就有人提到了“社會”這個詞,專指國家之外為某種目的自行形成之組織。于是“社會”就成了“紳士”表達其個人意愿的公共空間。而立憲運動一開始就存在著“皇帝”和“紳士”兩個主體,正是這兩個主體之間日益尖銳的沖突,導致了清王朝的崩解滅亡。
⑤對“公共空間”的意識就叫“公共意識”。有了“公共空間”的意識,也就是有了公民的意識,知道我應該遵守公共秩序,知道我可以也應該在公共場合表達出我個人的不同見解,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場合,我個人的想法才能形成公共意見,獲得別人的承認。“公民”,按其本意,指的是一個人意識到了他對這個國家所承擔的義務及所享有的權利。一旦“意識到”,就可以在這個公共空間里把本屬“私”的東西變成“公”。
⑥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學校篇》中也曾提出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公共空間的設想。他主張設立學校,并且認為,設立學校,不僅僅是為了養士,更不是為了科舉,而是使學校成為議政的場所,從而起到限制專權的功效,使學校成為紳士的公共空間。有意思的是:他心目中的公共空間還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私”所指的并不是獨立的個人,而是家族,家族的代表就是紳士。
⑦這當然很有中國特色,但我個人對此還是心存疑慮,害怕家族完全取代了個人,害怕家族中的“家長制”蔓延為全社會的行為規則,然后又成為國家統治秩序的正當性依據。家國一體,社會的倫理秩序就是國家的政治秩序,這是一種人們業已習慣了的生活態度。
⑧但不管怎么說,有了公共空間,有了對公共空間的意識即公共意識,中國的社會變革才有了根本前提。
《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題目
小題1:選出對文章理解正確的一項( )(3分)
A.開頭列舉在公共場合抽煙、吐痰、大聲喧嘩等現象,是為了批評人們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為。
B.文中所說的“公共空間”就是指需要遵規矩、按常理、循舊俗、匯公議的公共生活場所。
C.第④段畫線句強調,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D.對第⑦段畫線句中人們把社會倫理秩序與國家政治秩序混為一談的“生活態度”,作者并不認同。
小題2:依據文意,“公共意識”的具體表現在哪兩個方面? (2分)
小題3: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⑥段都援引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材料,但目的不同,請聯系上下文作簡要分析。(4分)
《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答案
小題1:D(3分)
小題2:(1)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2)敢于在公共場合發表不同意見。(2分)
小題3:證明“公共空間”、“國民意識”對于促進社會變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以家族為本位的“公共空間”是有局限的。(中國在建設現代“公共空間”的進程中應避免以家族完全代替個人的傾向。)(4分)
看了“公共空間與公共意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