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玻璃身世之謎閱讀答案
《解除古玻璃身世之謎》閱讀材料
“鉛鋇玻璃”如何起源?有學者認為,這與古代中國人冶鉛的實踐分不開。鉛在我國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鉛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種化妝品。同時古人非常熱衷的煉丹術也叫鉛汞之術。早在戰國時期,就流行“食金飲玉”可以長生的說法,煉丹術興起后試煉珠玉(即玻璃)也就成為煉丹家的活動之一。不過煉丹家著眼于養生,因此制作玻璃沒有走上獨立發展道路,更談不上總結出一套成熟的技術來。又有學者認為中國玻璃的發展與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制陶技術,青釉器物的燒成溫度可達1200攝氏度,春秋時期已掌握熔化生鐵的1350攝氏度的高溫技術。一般情況下,溫度只要達到1200—1300攝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黃啟善說,文化是無國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斷地發展完善。中國玻璃的“成長史”正說明了這一點,盡管歷史已經證明古代中國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獨立制成“鉛鋇玻璃”,但當這種技術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認識和接受時,它就需要不斷完善,就需要像“鈉鈣玻璃”這樣代表先進文化的技術代替它,這是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望新聞周刊》)
《解除古玻璃身世之謎》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古玻璃”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鉛和鋇,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屬于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
B.古玻璃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特點,適合做裝飾品、禮品和隨葬口。
C.中國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溫,其實用性不如陶瓷、青銅、玉石、發展不充分。
D.古玻璃其實就是“鉛鋇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獨立制成的。
2.下面不屬于對中國古玻璃“身世”說明的一項是
A.學術界曾認為中國古玻璃是從古埃及傳入的。
B.中國古玻璃制造技術的起源,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參考價值。
C.中國古玻璃的起源與古人冶鉛的實踐分不開,煉丹家試煉的“珠玉”也就是玻璃。
D.中國古玻璃的發展與陶瓷冶金關系密切,春秋時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溫度達1200—1300攝氏度的高溫技術。
3.文章末尾說“這是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具體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鉛鋇玻璃”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由于技術上存在缺陷,不能被老百姓認可,終究要被外來的“鈉鈣玻璃”所代替。
B.像“鉛鋇玻璃”這樣落后的文化遲早要被“鈉鈣玻璃”這樣的先進的文化所代替。
C.文化是無國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斷地發展完善。
D.盡管鉛鋇玻璃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它存在技術上的缺陷,仍然會被國人拋棄。
30.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出土的刻有中華民族裝飾特點紋飾及圖案的大量戰國西漢玻璃器,表明中國最晚在戰國時已有玻璃制造技術。
B.中國古玻璃不全是從古埃及傳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鈉鈣玻璃”傳入我國后引起人們的極大驚異,是因為這類外來品在性狀上與“鉛鈉玻璃”有巨大的差異。
D.如果古代煉丹家在煉制“珠玉”時給玻璃以足夠的關注,那么中國的玻璃制造技術也許能早些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解除古玻璃身世之謎》閱讀答案
1.D
2.B
3.C
4.B
看了“解除古玻璃身世之謎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