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閱讀答案
《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閱讀材料
(選自《文匯報》2014年12月9日,有刪改)
《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閱讀題目
6、下列對“以人觀之”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狹義上的理性認知,表現為在事實層面上對自然本身、自然與世界關系的把握。
B.價值的關切,以天地之間的價值意義為指向,但并不包含任何物質上的價值利益。
C.孟子指出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對事物在價值層面的考察與把握。
D.從人自身的視域出發來理解和評判世界,狹義的理性認知直接指向了對價值的關切。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從人類對待自然的角度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所確認的是自然作為與人共存的對象有其必然存在的意義。
B.前一代人對自然的過度占有,必然導致后來世代的生態危機。這也表明,今天的生態問題就是由我們上一代人過度消耗自然資源造成的。
C.生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人的角度加以考察與理解,避免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天人關系的失衡。
D.宋明理學家在孔子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仁者與萬物一體”等觀念,也體現了以人觀之的價值內涵。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物而不相害”引申而言不僅表現為理解自然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原理,而且構成了把握人與人關系的出發點。
B.不同的個體、階層、集團、民族、國家所擁有的權力都應得到承認和尊重,不能僅僅強化人類部分成員的權利,就否定、排除其他成員的同等關權利。
C.單純地基于工具層面的理性去理解天人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往往會引向過強的功利意識,進而導致了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天人關系的失衡。
D.“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中國哲學對自然等對象的價值關切的科學概括,及自然中的每一個體之間不管是敵是友,都可以互不傷害共生共存。
《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閱讀答案
6.B(A原文是“它不僅涉及狹義上的理性認知,而且關乎價值的關切”,而不是“直接指向了對價值的關切”;C原文并沒有“并不包含任何物質上的價值利益”;D原文是說只有“后者”,即“愛物”才是“對事物在價值層面的考察與把握”。)
7.D(A“在孔子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在原文中缺少依據;B不是“從對待自然對象的角度看”,而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C“今天的生態問題,就是由我們上一代人過度使用自然資源造成的”的結論沒依據,過于武斷。原文參考:以上事實表明,今天的生態問題,與社會上不平等地運用自然資源有著難以否認的聯系。)
8.A(A項,“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對“如何展開這種價值關切的總體觀念或總體原則”的概括,參考原文:后者可以用《中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來概括,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這里的“前者”指價值關切,“后者”指總體觀念或總體原則。選項后半句對“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解釋也不準確。)
看了“天人共美一種生態的理念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