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閱讀答案
《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閱讀材料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句話撩動心弦,正是因為它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說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謂“世界”,其實是相對日常生活的一種異質性存在。從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來,從辦公桌邊的循規蹈矩里跳出來,打破思維方式的條條框框,擺脫現實生活的患得患失,擁抱一個更廣闊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這個世界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但誰的心中沒有激蕩過一個遠方?
其實,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有著普遍穩定性的社會。這不僅會少一些可能引爆社會對抗的易燃點,也使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于“想去看世界”的辭職,雖然點贊者甚眾,但真正能“從心動到行動”的,在這樣的社會里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主流。畢竟,情懷不能當飯吃,甜點也不能當正餐。辭職的女教師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卻選擇了留下來,在講臺上繼續自己的事業,換個角度看,沒去看世界者不才是這個社會的基石嗎?
說到底,渴望遠方,還是因為現實的砝碼更重一些,它讓說走就走的旅行難以成行。黃土涵養農耕,農耕孕育家庭,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讓生存狀態的“穩定性”,成為這種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訴求。學者認為中國社會有著“超穩定結構”,其實,從安土重遷的觀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這或許也是一些穩定的職業有著很強吸引力的原因。在這樣一種文化中,“現世安穩”是一種扯不斷的心理牽掛、情感羈絆。
站在這個層次上,或許更能理解“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引來的共鳴。身處開放的環境、面對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個誘惑十足的詞。然而,在競爭激烈、“壓力山大”的社會中,面向大海的轉身難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艱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或許,去世界看看的人們,終究還是要面對“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來之后”的問題。“出門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為當今中國人一組難以解開的心結,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羨慕著遠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來文藝腔十足的表達,背后是時代的發展、文化的演進,詮釋著社會心理結構的變遷。其實,生活充實,何必別處?心有夢想,何必遠方?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嘗不是同樣精彩的人生。
(摘自2015年4月16日《人民日報》,有刪減。)
《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閱讀題目
9.對“世界”一詞的涵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世界很廣闊也很精彩,但它只可能是一種美好的想象,現實中并不存在。
B.世界是相對于日常生活而言的一種不同狀態的存在,它具有不確定性。
C.面朝大海的轉身難以避免地遭遇很多困難,也正因此,世界對人們極具誘惑。
D.世界和老地方是彼此對立的兩個概念,二者無法相通,更不可能統一。
10.請簡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發大家強烈共鳴的原因。(3分)
11.請根據文本,談談作者對“辭職看世界”這種選擇有什么看法。(3分)
《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閱讀答案
9.(3分) B
10.(3分) ①以清新文藝、有詩意的語言說出了許多人心中雖想卻不敢的渴望。
②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它對人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圻@是對“現世安穩”這一傳統觀念羈絆的一種掙脫。
11. (3分)①理解并尊重這一選擇。
?、谶@種選擇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主流。
?、壑灰挠袎粝耄畛鋵?,即使沒有辭職看世界,人生同樣精彩。
看了“誰的心中不曾有過遠方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