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閱讀練習及答案
《揭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閱讀材料
衛星導航系統分有源和無源兩種,區別在于前者的用戶端需主動發出信號,而后者的用戶端只需被動接收信號。
衛星導航的精度是由衛星的數量決定的,高精度定位要導航對象同時觀測到4顆衛星。根據衛星導航原理,最基本的全球導航網至少需要18顆衛星來維持,再加上必要的候補衛星,同時要有近30顆衛星在軌,才能可靠地對全球99%以上的地區提供導航信號。
衛星的軌道數據是預先設定好的,但也在緩慢變動,所以,任何一個時刻衛星的位置也是個變量。衛星本身不具備計算能力,所以分布在全球的測控站必須隨時監測衛星的運行,根據各種環境的微小變化來計算軌道,再把軌道信息傳遞給衛星,由衛星傳送給用戶。在計算中,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變化、太陽活動對電離層的影響,甚至衛星高速運動帶來的相對論效應都必須納入考慮。如果沒有豐富的地球物理數據以及強大的計算、通訊能力,衛星導航的數據很快就會被誤差淹沒。
由此可見,建設衛星導航系統不僅需要具備衛星組批生產、發射,更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技術做后盾,同時還需要足夠的資金來保證。因此,能夠建設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鳳毛麟角。
中國的“北斗”是世界上首個集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為一體的衛星導航系統。發送短報文是“北斗”獨有的一種重要功能,短短的120個字在很多時候是“救命”的法寶。通過GPS,用戶只能知道“自己在哪”;但是通過“北斗”,用戶還能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哪”。把導航與通信緊密結合起來,很適用于交通運輸、調度指揮、搜索營救等需要把導航與移動數據通信相結合的用戶。
“北斗”的另一大特點是它與別的衛星導航系統之間具有兼容與互操作性。衛星導航系統有其脆弱性,單一的導航系統易被干擾、遮蔽,采用GPS+“北斗”的雙衛星導航系統可以提高系統的可用性和導航精度。據介紹,GPS在亞太地區的覆蓋率一般只能達到60%~70%,如果加上“北斗”后覆蓋率可以達到80%,從而能提高衛星導航的可用性,并使導航精度提高20%左右,比如,在GPS導航精度1米的地方,同時融合“北斗”的數據后,導航精度能達到0.8米。與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時精度都表現出更好的優越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結網完成后,系統用戶定位,電文通信和位置報告只需要幾秒鐘,而GPS首次定位卻需要1至3分鐘。
到2020年,在全球性無源衛星導航系統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Galileo呈現“四足鼎立”的局面。
《揭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閱讀題題目
1.下列關于“衛星導航系統”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衛星導航系統是當今社會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由空間段、地面段、用戶段三 部分組成,分有源和無源兩種。
B.衛星導航系統集定位、測速、單雙向授時、短報文通信等功能于一體,具有導航和 通信相結合的特色,其應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C.建設衛星導航系統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技術做后盾,因此并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夠建設衛星導航系統的。
D.衛星導航系統有其脆弱性,單一的導航系統易被干擾、遮蔽,而采用雙衛星導航系統可以提高衛星導航的可用性和導航精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北斗”區域性導航衛星系統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組成。
B.計算衛星軌道極其復雜精細,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變化、太陽活動對電離層的影響,甚至衛星高速運動帶來的相對論效應都必須考慮在內。
C.雖然衛星的軌道數據是預先設定好的,但是衛星的位置始終是個變量,因此,地面測控站必須隨時跟蹤監測衛星的運行,關注軌道數據的變化。
D.“北斗”在導航精度上并不遜于歐美,而且發送短報文是“北斗”獨有的功能,這解決了何人、何地的問題,在遇險救助中“北斗”可幫助人們定位通信。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衛星導航的精度是由衛星的數量決定的,衛星的數量越少,導航的精度也就越低,產生誤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B.“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等系統兼容,對用戶來講,由于“北斗”系統的加入將可享受到更優質的衛星導航服務。
C.“北斗”現已具備覆蓋中國及部分亞太地區的服務能力,其發展潛力巨大,但北斗導航還處于起步階段,不會取代GPS,而是與之互補,共同服務于全球用戶。
D.與GPS相比,“北斗”表現出了更好的優越性,作為一個航天大國,我國已在四足鼎立的全球性無源衛星導航系統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揭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閱讀題答案
看了“揭秘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