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選擇閱讀答案
《第二次選擇》閱讀材料
“我是一個美國兵。”傘兵說,“你們愿意把我藏起來嗎?”
“哦,當然啦。”法國女人說著,把他帶進屋里。
“趕快!你得趕快!”做丈夫的一邊說,一邊把這個美國人推進壁爐旁邊一個大碗櫥里,“砰”的一聲關上了櫥門。
幾分鐘后,六個德國沖鋒隊員來了。他們已經看到這個傘兵的降落,而這棟農舍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們搜查得干脆利落,轉眼之間就找到了這個可憐的傘兵,把他從碗櫥里拖了出來。
僅僅是由于收藏他而“犯罪”的那位法國農民,并沒有受到審訊。根本無所謂手續不手續,德國人依照慣例,命令他站到院子里,把他當場槍斃了。妻子和孩子放聲大哭起來。
不過,沖鋒隊員對于如何處置俘虜安道特,卻有一場爭議。由于爭執不下,于是他們暫時把他推入一間棚屋里,反鎖了棚門。
棚屋后面有一個小小的窗口,越過田野就是樹林。阿道特蜷身擠出了窗口,向樹林奔去。
德國人得知他逃走。他們跑到棚屋后邊來追他,并且向他開槍。子彈沒有打中目標。不過從當時的情況看來,逃跑是徒勞的,沒有什么希望。他剛跑進樹林——悉心經營的、沒什么灌木、雜樹的法國樹林子——就聽到了周圍追兵的互相叫嚷聲。他們分散開來,有條不紊地進行搜索,吶喊聲從四面八方傳來。看來抓住他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對于傘兵來說,沒有什么逃走的機會了。
不,還有最后一次機會。傘兵振作起來押了這一注。
他往回跑,離開樹林,再次跑進田野。他穿過院子,院子里躺著那個被殺害的法國人的尸體。這個美國佬又來到農家跟前,敲著廚房的門。
女人來得很快。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他們面對面的,也許站了一秒來鐘。她直直地注視著這個美國青年的眼睛,他的到來使她變成了寡婦,孩子們變成了孤兒。
“你愿意把我藏起來嗎?”他問。
“哦,當然啦,快!”
她毫不遲疑地把他送回壁爐邊的碗櫥里。他在碗櫥里躲了三天。農民的葬禮舉行的時候,他就待在那個碗櫥里。三天之后,諾曼底地區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
沖鋒隊員再沒有來到這戶農家。他們想不到要再來搜查這棟房子,因為他們不理解他們所要對付的這種人民。也許,他們理解不了,人類的精神竟然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在做過一次犧牲之后,她毫不猶豫地又給了他第二次機會。
《第二次選擇》閱讀題目
小題1:小說最后一段說“他們不理解他們所要對付的這種人民”,結合全文談談“這種人民”具有怎么樣的特點?(4分)
小題2:第三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劃線部分)分別描寫了果園、農舍和樹林,請分別闡述這樣描寫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題3:文章最后寫到:“她毫不猶豫地又給了他第二次機會”,而小說的題目卻是“第二次選擇”。你認為本小說的題目是“第二次機會”好,還是“第二次選擇”好呢?請說明理由。(6分)
《第二次選擇》閱讀答案
小題1:熱愛和平,反對戰爭,不怕犧牲(1分)。為反抗侵略(1分),他們敢于義無反顧地(1分)付出自己的一切(1分)。(即使做出過一次犧牲,也能毫不猶豫地再次或多次做出犧牲。)
小題1:前者:渲染了寧靜祥和的氣氛(1分)。襯托出主人對生活、故土的熱愛(1分)。并暗示了女主人的美好心靈(1分)。 后者:推動情節發展(1分)。說明樹林無法藏身,傘兵不得已重返農家,為深化主題服務(1分)。
小題1:“第二次選擇”好(1分)。因為二者陳述的主體對象不同:“機會”是針對傘兵來說的(1分);而“選擇”是對法國女人而言(1分)。法國女人在因收留傘兵而丈夫被槍斃后,再次冒著被槍斃的危險選擇了收留傘兵(1分)。這樣就凸顯了小說的主題,即熱愛和平的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反對戰爭(1分)。前者與主題不符,所以用后者好。
看了“第二次選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