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支蠟燭》謝志強閱讀答案
《半支蠟燭》謝志強
那天出差,我來到北方一個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館。進進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間內有三個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擔心著隨時可能闖進一個陌生人來。我看著電視,熒屏一閃一閃換著人物,很頻繁。我略為輕松了。驀然,熒屏內熱熱鬧鬧的人群沒了影兒,室內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會一下斷了電。樓外的燈光也消逝了。整幢樓傳出驚愕的呼叫。
我摸近寫字臺,拉開抽屜,捏住了空蕩蕩的抽屜一隅的半截蠟燭。這是我進入這個房間時,無意中發現的秘密。
半支蠟燭,很細很圓,也很涼,它躺了不知多久,幾乎被遺忘了,連服務員清理房間時也忽視了它的存在。我捏著它。我沒有火柴,捏著蠟燭,走出房門,能看到長長的走廊盡頭一扇窗口外邊朦朧的夜色。走廊內一片混亂,開門聲、腳步聲、召喚聲。顯然,大家都沒料到斷電。
于是,我想,迎面閃過一個身影。我說:有沒有火柴?她說沒有。她一開口,我才知道是個女性,聲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務員,聲音包含著恐慌。我說我有蠟燭。她便朝走廊內毫無目標地喊,誰有火柴打火機,點個亮。她仿佛向人間呼吁。
我繼續試探著朝走廊盡頭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漸漸適應了突然降臨的黑暗。
數步遠,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遙遠處閃現出一堆篝火。他說快點快點。一個中年男子粗獷的喉音。
我趕上前,蠟燭的頂端棉芯接觸了打火機的火苗,像戀人美好深情的吻。蠟燭的火苗陶醉般地搖搖晃晃,漸漸明亮起來,歡躍起來。它的光亮映出其他兩張綻 開了微笑的臉,接著,又驚喜地圍過來幾張陌生的臉,都笑著。我看著他們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臉,我也笑了。我沒急于返回房間。這亮光屬于眾人,我不能獨自享 用。
她說:你倒有經驗,出差還備著這玩意兒。
我說:我在抽屜里發現的——我可沒先見之明。現在出差到哪里會沒有電燈呢?在城市,蠟燭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著蠟燭,緩緩地走過一扇一扇敞開的門——迎接光明的門,我十分樂意地接受里邊的旅客偶爾提出借個光的要求。他們是在尋覓斷電的瞬間失卻或遺落的物件;找著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樣的歡欣,簡直顯出孩童的純真。
我的心房也隨著燭光一亮一亮閃動。這個旅館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懼——一個人進入一個陌生地難免生出的感覺。
經過一扇一扇敞開的門,我到達了房間門口。又是意外,霍然燈火通明,熒屏又出現一個彩色的世界。走廊傳來驚喜的聲音,接著,傳來紛紛“砰砰”關閉房門的響聲。我也關上了房門。
《半支蠟燭》習題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這篇小說借寫旅途中的一段經歷,反映了現代城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用“半截蠟燭”來審視人性的變化,同時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B.小說開頭反復渲染“陌生”的感觸,說明“我”在這座北方小城沒有一個親戚朋友,內心孤獨寂寞,難免生出陌生的感覺。
C.“數步遠,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黑夜中遠處閃現出一堆篝火。”運用比喻和夸張,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火苗”給黑暗中的人們帶來了溫暖、撫慰與希望。
D.突然斷電的情節安排巧妙而有深意:突然降臨的黑暗雖然一時引起恐慌,但人們為找尋光亮,卻能打破隔閡,消除戒備,以至相互幫助扶持。
E.“它的光亮映出其他兩張綻開了微笑的臉。接著又驚喜地圍過來幾張陌生的臉,都笑著。”通過神情的描寫表現了人們對“我”的感激和對蠟燭的喜愛。
(2)“半載蠟燭”在小說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結尾寫來電后大家紛紛“砰砰”關上門這一情節有什么作用?(6分)
(4)這篇小說通過簡單情節巧妙地揭示了人們微妙的心理,揭示了哪些微妙心理?由此你獲得哪些啟示?談談你的理解。(8分)
《半支蠟燭》答案:
(1)答A給3分,答D給2分,答B給1分,答C、E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A項是對主題分析,正 確。B項“說明‘我’在……寂寞”牽強,用意應是說明人與人的距離遠、冷漠。C項“夸張”錯。D項對情節作用分析,正確。E項“表現……喜愛”錯,應是表 現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陌生、警戒在這小小燭光下消溶了。)
(2)①在結構上,“半截蠟燭”構成情節的線索,使情節集中,緊湊;②在內容上,它象征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友愛。(每點3分)
(3)①說明現代城市人與人之間冷漠隔閡的程度太大,需要有強烈的熱情(真情、愛)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冷漠,給人深刻的反思;②結構上首尾照應,“我”又回到了城市的“陌生”之中。(每點3分)
(4)揭示的微妙心理:①人的內心對陌生人往往有防備和警戒;②當黑暗來襲時,人們開始有共患難的意識,故而走近彼此,相互幫助、扶持。
獲得的啟示:真情(或愛)一直存在,我們要做的只是點燃它,相互幫助中使人性的光輝復蘇。(言之成理即可)。(心理4分,啟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