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教父季克良閱讀及答案
《“茅臺教父”季克良》張芋月 原文閱讀
季克良,原本姓顧,幼時家庭條件貧苦,被過繼到季家。父母們都是農民,未接受過文化教育,卻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
“我養父一字不識,但每日都會監督我背書。有時我偷懶,沒認真記課文就胡亂背書,欺負他不識字。沒想到養父竟找到了檢測我是否認真背書的訣竅……”
小學畢業時,生養父母們聚在一起討論季克良的教育問題。在種田、當學徒、報考初中的選項中權衡之后,達成了統一意見:如能考上初中,砸鍋賣鐵也要供;沒考上就回家種田。
父母之心化為鞭策,他發奮考取初中高中,并在1959年參加高考,進了無錫輕工業學院,入校后選擇了食品發酵專業,也選擇了與酒相關的人生。
不過,季克良說,當時擇校以離家近為原則,選擇這所大學,只因“路費便宜”。
大學里,季克良做了五年的“班主席”,因付不起車船費,他三次寒暑假沒回家,留在學校埋頭苦讀。期間,顧家被一場大火燒得只剩下一床鋪蓋、一個哥哥病重去世、季家養母闌尾炎連續兩次開刀……這些苦難都被長輩們善意地隱瞞,季克良總是到事情過了許久才知曉。
談及此處,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流露出深深的內疚和心酸:“我的父親母親們直到去世,一個也沒來過茅臺,這也是我的遺憾。”
雖說先有茅臺后有季克良,但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臺。
1964年,季克良和夫人作為技術研究人員一起被分配到貴州茅臺酒廠。原始而豪放的喀斯特高原“氣候和土壤完全不同,加上一吃就流鼻水的辣椒、破舊不堪的廠房設施”,季克良難免水土不服。
初到茅臺酒廠那年,他的工資是每月四十二塊五,茅臺酒的產量只有200多噸,市場價是三塊六毛錢一瓶:因經營不力,總人數僅300余人的酒廠開始把工人往外調,1964年一整年,酒廠總虧損八十多萬。
夢想遭遇現實,或許總有幾分不堪。但當不同的酒香伴隨赤水河谷的微風徐徐吹來,飄入心聞,季克良堅定地告訴自己“做一名優秀的釀酒師是我的夢想”。
他開始潛心投入茅臺酒工藝的研究與改良。初步了解茅臺的季克良發現,茅臺的傳統釀造工藝有很多神秘之處,多用女子“伏天踩曲”。而且,幾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與炎熱連在一起:高溫制曲,高溫發酵,高溫蒸餾。還有修禪悟道般的漫長過程:堆積發酵,入池發酵,7次取酒,9次蒸煮……這與他在大學課本上學到的并不相同。
季克良說,那時一頭扎進生產車間,整日和工人在一起,3年時間,每天長達十來個小時的勞動,工作強度至少是現在工人的兩倍。然而,有少年時代養成的吃苦耐勞精神做底子,有堅定的信念作支撐,季克良并沒有喊聲“苦和累”。
從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積發酵,每個環節都需身體力行。“背酒糟時因重心不穩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時常累得暈過去。”直到把茅臺酒的每一個科學的、傳統的工藝細節都融入自己的血液。在繼承傳統釀造工藝的基礎上,他又大膽進行創新,潛心研究工藝改革,將傳統釀造工藝和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減少了工作強度,以此來提高茅臺的質量和產量。
回憶過去,季克良認為,那段磨煉也令他徹底頓悟到茅臺的精髓。
此后,伴隨周恩來的“茅臺外交”,國際舞臺上形成了一股“茅臺熱”,茅臺的產量一年比一年多。季克良也從1973年開始轉到生產科,負責生產技術方面的工作。1978年,茅臺實現了十七年來第一次贏利。
成績突出的季克良慢慢從副科長、副廠長一直到1983年做了廠長。“一級一級都不放我了。”他說,“先是廠里不放,后來是輕工廳不放,再后來是不放。”
為了留住他,茅臺酒廠廠長鄒開良曾在一年春節前幾天不遠千里來到季克良的家鄉,看望他的養父,并動員他們來貴州生活。
1998年,茅臺集團遭遇亞洲金融危機,銷售大幅下滑。季克良臨危受命,出任茅臺集團掌門人。他很快作出決策:全員跑市場賣酒,打響了茅臺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一戰”。任期內,不僅茅臺酒銷售持續增長,還實現了茅臺股份公司的上市,茅臺集團總資產也由20多億元增至400多億元。久而久之,季克良成了茅臺的“活招牌”。
超過六十歲法定退休年齡后,在國資委的要求下,季克良已經數度延長任期。2011年10月,季克良從董事長任上退下時,又擔任了貴州茅臺酒廠名譽董事長、技術總顧問。這一年,茅臺酒產量達到了3萬多噸,茅臺集團在職員工總數達到了近一萬人,銷售收入達到兩百四十個億。
外界戲稱季克良的鼻子天生為品酒而生,鼻子大所以聚焦酒中的香氣成分。對于這一說法,季克良笑答:“我用鼻子品酒是因為自身酒量小……而‘好鼻子’除了需具備天生的靈敏度外,還要靠后期的開發,即不斷用其去分析和判斷,以鍛煉它的性能。”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不酗酒、不抽煙、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節選自《上海證券報》2013年10月25日,略有刪減)
《“茅臺教父”季克良》閱讀習題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季克良的家庭雖然清苦,但是他的父母卻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這使得他進人大學并選擇了與酒有關的專業。
B.季克良為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沒有來過茅臺而深感遺憾,因為他初到茅臺酒廠時,酒廠經營不力,虧損嚴重;
C.季克良發現茅臺釀造工藝的神秘之處與所學知識并不吻合,他深入車間,身體力行,逐漸領悟到茅臺的精髓。
D.季克良抓住周恩來的“茅臺外交”的機遇,帶領全廠實現了十七年來的第一次贏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E.季克良的“好鼻子”不僅有其天生的因素,更是他后期鍛煉的結果:為保護“好鼻子”,他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
(2)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臺,其成就的取得與早期經歷、個人品質有很大關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該人物傳記較多地引述了季克良的話語。引述傳主的話語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同答。(6分)
(4)季克良為什么被人們稱為“茅臺教父”?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8分)
《“茅臺教父”季克良》閱讀答案
(1)答C給3分,答E給2分,答A給1分,答B、D不給分。
A項“并選擇了與灑有關的專業”的分析不妥當,專業選擇與其父母重視教育沒有直接關系。B項強加因果。季克良對“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沒有來過茅臺”深感遺憾與他初到時灑廠經營的情狀,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D項張冠李戴。“帶領酒廠”的說法錯誤,當時季克良“負責的是生產技術方面的工作。”
(2)①少年時,家庭困難,使他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2分)
②在大學里,埋頭苦讀,使他掌握了豐厚的專業知識;(2分)
③工作中,現實殘酷,使他更堅定地要實現“做一名優秀釀酒師的夢想”。(2分)
(3)①引述傳主的話語可以使傳記內容更為真實、可信,能夠增強文章的感染力;(2分)
②引述傳主的話語來展現傳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為客觀、準確;(2分)
③引述傳主的話語作為評述的依據,能夠使作者的情感態度更為深刻、鮮明。(2分)
(4)理由:①季克良將傳統工藝和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潛心研究,減少了工作強度,提高了茅臺的質量和產量;
②茅臺集團遭遇亞洲金融危機時,季克良臨危受命,打響了茅臺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一戰”,逐步把茅臺集團做大做強;
③季克良將自己的人生與茅臺緊緊連在一起,“數度延長任期”,心系茅臺。
看法:①成功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戰略眼光,更離不開勇于創新的精神;
②成功面前不能停止腳步,要永不滿足,積極進取,勇往直前;
③用對事業的執著來描畫人生軌跡,這樣的人生,必然能贏得敬意。
看了“茅臺教父季克良閱讀及答案”的還看了:
1.2016高一上學期期中政治試卷及答案
2.剪得秋光入卷來閱讀答案
3.六年級上冊語文課外閱讀題
4.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閱讀題答案
5.影樓廣告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