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馬冬晗的學習計劃表優缺點(2)
而獎學金答辯,本來就是一個“秀”,這并不是什么難以理解或者需要回避的事情。人生中充滿了各種“秀”,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大量的時間是在“秀”,在表演。有清華學長撰文表示,馬冬晗在答辯中所展示的所謂“科研成果”其實含金量并不高,在清華并不算出色。我們應該承認,特獎答辯里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秀”,并不限于她們姐妹二人,但恐怕也沒有到虛偽的程度。
一年前,她們剛拿到特獎的時候,已經紅過一番了,也許那一輪的范圍主要在清華校內?答辯的視頻和計劃表我在一年前就看到過,不知道為什么一年后又被炒熱了。不過這個應該跟她們倆關系不大了,她們也沒這個能力。應該跟網絡上其他暴紅的事件沒什么區別。
至于計劃表本身,抱歉我實在對這個表格沒什么興趣。她撒謊了嗎?抱歉我不知道。她做這個表格的時候就是為了給別人看的么?抱歉我也不知道,不過我估計可能性不大。她做這個是為了讓自己出名、讓自己紅么?唔……如果是我的話,估計不會。
不過,一年前我倒還真的好奇過,計劃表這種私人的東西,而且看起來像是大一的(因為有大物和微積分 Ⅱ 課),是怎么被發到網上的?
關于學校宣傳
我作為清華的“非主流”、“少數分子”,不怎么喜歡清華的主流價值觀。
然而清華的主流某種程度上又和整個社會的主流很相似:優秀學生必須是又紅又專的,必須是 GPA(清華叫學分績)90+ 同時還得社工做得很牛,然后體育還要好以便“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思想必須是跟黨一致的(今年某國防生特獎候選人的答辯發言在這一點上真的是極品得超出我的忍耐限度了),必須還得有做 leader 的才能……總之最好是個“完人”。看看《新聞聯播》里贊頌的“模范”們,很熟悉不是嗎?
其實社會也需要一個這樣的清華,也需要被塑造出這樣的清華人。不然怎么會有哈佛 / 清華 / 北大圖書館凌晨 3 點 / 4 點座無虛席的各種不同版本的謠言被傳播而且被當成勵志的段子?不然那篇說清華掛 3 門課就會被退學的神文怎么會被分享那么多次?不然馬冬晗怎么會走紅?社會上的很多人崇拜這東西,他們信仰這個。
無論是清華還是這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完人”,哪怕是被塑造出來的。
因此他們在宣傳中習慣了夸大,習慣了“接近完美”。只不過,馬冬晗是離“夸大出的完美”還算比較接近的一個。
扯得遠了,好吧,其實我 hold 不住這個話題的,估計有很多講得不對的地方,大家權當一樂罷。
不再跑題了,說正經的
一直也沒說這個計劃表本身的東西,這是要被折疊的節奏啊……
什么才算“好的時間管理”呢?不先定義一下這個,恐怕沒法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姑且認為討論的是“拿到高分的時間管理方案”,你會發現,其實高分學生的時間管理方案有很多種,嗯。
一個人要是真能照著這份計劃表做,99% 是可以達到跟她差不多的成就的,但是,誰都知道,實踐起來的難度大得駭人。另外,你真的覺得投入這樣大的成本是值得的?當投入了過量的成本之后,這是好的時間管理還是不好的呢?
時間,是每個人自己的,花合適的時間去做你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哪怕是睡覺,也不算是浪費時間,讓你覺得你的時間花得有價值,就是好的時間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