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重要性
在我國,學習這一詞,是把“學”和“習”復合而組成的詞。最先把這兩個字聯在一起講的是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了之后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學習這一復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就是聞、見,是獲得知識、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識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的含義在內。“習”是鞏固知識、技能,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有時還包括行的含義在內。所以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聰明才智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
學習是一個長遠的過程,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人的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從一個一無所有一無所知的嬰兒開始,慢慢成長到一個經歷豐富技能傍身的人,這就是成功的學習。人,簡簡單單,卻又無比復雜,這就是學習。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成績,成績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學習成果,它更多的是為了得到成長。
成長是一件最漫長的事情,漫長至終生。階段不同,成長的主題不同:一歲成長的是身體,10歲成長的是知識,20歲成長的是情感,50歲成長的是智慧……無論哪一方面的側重,對于一個有悟性的人來說,成長都是一種必然的狀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就是成長的另一種說法。
成長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當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對自己說:不要緊,吸取教訓。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況,你一定會做得好一些,因為,你還會成長。每當我看到鏡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顏,我就對自己說:別失望,也別憂傷,誰的身體都會老去,幸虧你的內心還在成長,這比什么都重要。當然,我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之外,永遠有比自己年輕的人潮在涌動。但我并不覺得任何比我年齡小的人都是年輕的,也不敢認為任何比我年齡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為有無數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年輕,沒有讓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長--真正知道成長意義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輕的人。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認為,這是命運對于知曉學習的人的一種額外獎賞。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不同,但每個人都要經歷歲月的磨練,失敗的考驗和成功的喜悅這樣的過程才慢慢的成長起來,成熟起來。每個人一路走來,都有自己的可能沉淀下來的記憶,但都好象會隨風漂散。
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