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有人覺得文綜需要背誦的東西很多,要考出好成績來一定要下大工夫去背。其實還有比這更好的學習方法。接下來請欣賞學習啦小編給大家網絡收集整理的文科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文科高考狀元學習方法一
浙江文科狀元鐘雋儀
高考成績:725分目標學校:待定
效率決定一切
“她讀書很輕松,感覺沒花什么大力氣,而且高中時從來沒參加過培訓班。”鐘爸爸說,女兒跟別的孩子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動作特別快”。“她從一年級開始,做作業就很快,這個習慣可能對她后來的學習幫助比較大。”
除了學習效率高,鐘雋儀的心態也好。家里人說,高三時,鐘雋儀也就是“比以前稍微用功了一點”,但學習還是從來沒超過晚上10點,倒是經常在家里看韓劇。
文科高考狀元學習方法二
河北2011年高考文科狀元:高媛
高考總分:660分
學習訣竅:要聽老師的話、踏踏實實地學習
業余愛好:看書、聽音樂
報考:清華北大間做選擇
高媛有很好的心態,她告訴記者,高考結束后,她并沒有對答案估分:“我覺得考完就考完了,分數到時候自然會知道的,”她說,“昨天晚上11點的時候,班主任給我打來電話告訴我,我是今年的文科狀元,當時覺得特別高興、很驚喜。”而對于將要報考的學校,她表示會在清華北大選,但是還沒有確定要去哪一所。
班主任談狀元 成績源于心態與細心
高媛的班主任杜文輝老師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說,高媛是一個很善于學習的孩子,她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把自己的學習安排得很有條理,可以找到學習的重點有目的地學習。擔任班委會干部和宿舍長的她,對于班級的活動及宿舍的紀律衛生等都很上心,對于同學們的請教也不厭其煩,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同。
對于高媛能有如此好的成績,杜老師說:“這應該得益于高媛的細心和良好的心態。”杜老師認為學生只要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就好,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而高媛給對學弟學妹的建議中也說,高考是大家都要經歷的,但不是全部,我們的高中三年收獲的不僅僅是分數,還有三年的歷練和成長。
文科高考狀元學習方法三
背書記要點,看書看全面
有人覺得文綜需要背誦的東西很多,要考出好成績來一定要下大工夫去背。我并不是很贊同這個觀點。文綜三科的內容確實多,單單地理一科,初中和高中的課本加起來就有9本。這么多內容,不背是不行的;但要靠背誦過關的話,早該從高一開始而不是等到高三。
我的方法是記要點。做過高考練習的同學都知道,高考是按點得分的。一道大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要點,答出要點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寫再多也沒分。而要點通常都是很簡潔、干凈,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詞一句話就是要點。
很多同學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課文,而且還要求自己背的與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么做,既難以記住又占用大腦空間。
掌握要點之后,還要學會詮釋,用自己掌握的學科的語言去展開。有的同學是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怎么展開來寫,就把死記硬背的課本內容套進去,其實可能是他對課本內容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不妨多看看書。
在復習文綜三科時,我花在看書的時間遠多于背書。說句玩笑話,當別的同學背得天昏地暗時,我倒是像看小說一樣將課本看得津津有味,連注釋、圖說這些邊邊角角都不放過。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別人辛苦背完半本書時,我可能已經輕松看完整本書了。看完了,合上書本,花上十幾分鐘在腦子里過一下自己剛才看到的內容,然后再去做題,把看到的知識結合題目作答,大腦中的印象會更深刻。
另外,平時看書看熟了,在回答大題尤其是主觀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學科語言展開答題,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寫完要點不知如何展開的情況。
每周一練
保持“手感”
高考四門考試中,文綜是最能拉分的一門。畢竟文綜三科不像語、數、英是從高一就練起,它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三合一大綜合,大家適應這門考試的時間都不長,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方面奪分的可能性也最大。
有的同學平時單獨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歷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強的,但一到三合一練習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說到底,就是還不適應。要適應的話,有個既笨又土但很有實效的方法:加大練習。
我記得從總復習開始,我們每周六下午都要進行一次文綜考試,成績還是其次的,關鍵是練手,熟悉這門科目的考試感覺。到高考結束時,一位老師就和我開玩笑:“做了幾套文綜卷,有沒有100套?”后來想一想,即使沒做滿100套,也相差無幾了。
做得多了,有些規律也就摸索出來。像大家都挺頭疼的文綜大綜合題,其實題目里都會隱藏著線索,做題的時候先要找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答題的方向。比如線索是農業,那就調出史、地、政三科有關農業的知識再做題。
再如做題順序、做題時間,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琢磨出來的。去年考文綜時,就有同學說做到最后,一看沒時間了,看到大綜合題就亂了陣腳。如果平時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給自己定出做選擇題、單科大題、最后一題等各用多少時間的話,高考時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題目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做題:總結3∶1
掌握方法與技巧
歸納總結,這是學好所有科目的“通行證”,對文綜史、地、政三科來講,也不例外。從高三起,我就在這方面下工夫,把平時練習、考試中遇到的自己不會做的錯題,老師講評時提到的重要題目、典型題目、類型題、小專題等,都記在專門的“摘錄本”上。這個“工作”一直堅持到高考前夕,前后共記了兩大本。
題目不一定要做非常多,但做完題后一定要總結、歸納,在時間安排上,做題、總結按3∶1比例安排,這是我一直堅持的方法。而且做完總結后,你會發現各個科目的脈絡、題型變得一目了然。
比如歷史,經常出現的題型有原因類、意義類等。原因類的題目,你需要分清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導火線等。意義類的題目,則需要全面考慮,比如對當時的生產力、社會經濟、政治、外交、教育以及國內外各階級有何意義。歸納全了,考試時思路清晰,也不用擔心漏了要點。
套一句俗語“濃縮就是精華”,做摘錄本相當于把高三以來的一大疊卷子濃縮在一個小本子里。平時做好摘錄,到最后復習階段就很輕松了,不用翻卷子、課本,只要翻翻摘錄本就可輕松地找到各類專題、典型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說白了,做摘錄雖然麻煩點,但這個過程是你整理知識系統的過程,在做摘錄的同時你也在復習中;而且自己整理的東西印象比較深刻,有助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