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通用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 >

名人的學習方法大全

時間: 如英2 學習方法

  對于學習來說,每一個人的學習方法都不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名人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名人的學習方法一

  1 愛迪生“讀書” —— 讀書、學習要有“目標”、“志向”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童年時被視為“低能兒”,只上過三個月學便離開了學校。十二歲那年,他當上了火車上的報童。火車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幾小時,他就抓緊時間到市里最大的圖書館去讀書。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當時,他隨著興致所至,任意在書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讀一本,既沒有方向,也沒有目標。有一天,愛迪生正在埋頭讀書,一位先生走過來問:“你已讀了多少書啦?”愛迪生回答:“我讀了十五英尺書了”。先生聽后笑道:“哪有這樣計算讀書的?你剛才讀的那本書,和現在讀的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據什么原則選擇書籍的呢?”愛迪生老老實實地回答:“我是按書架上圖書的次序讀的。我想把這圖書館里所有的書,一本接著一本都讀完。”先生認真地說:“你的志向很遠大。不過如果沒有具體的目標,學習效果是不會好的。”這席話對愛迪生觸動很大,成為他確立學習方向的一個轉機。

  他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和專業目標,把讀書的范圍逐步歸攏到自然科學方面,特別注重電學和機械學。定向讀書,終于使他掌握了系統而扎實的知識,成為偉大的科學發明家。

  2 陶淵明“指點迷津” —— 學習沒有捷徑

  有位書生一心想具有淵博的知識,卻又不愿下苦功夫讀書,于是他就去向當時著名的詩人陶淵明請教學習的捷徑,說明來意后,陶淵明把這位書生領到自己耕種的稻田邊,指著稻子說:“你仔細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長高?”書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沒有看出稻子的變化。陶淵明說:“那為什么春天的稻苗會變成現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淵明又把這位書生領到河邊的一塊磨刀石旁問;“磨刀石為什么中間出現像馬鞍形狀的凹面呢?”書生說:“磨下去的。”陶淵明接著又問:“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嗎?”

  陶淵明說:“你是否從這兩件事情上明白了學習的道理呢?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啊!”書生聽了陶淵明的這一席話,茅塞頓開,羞愧地說;“多謝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學習是沒有捷徑的,只有勤奮好學才能成功啊!”

  的確,學習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這正如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所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會創造出來。”我們的祖先有許多名言警句也說明了這一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如果說學習有捷徑的話,那只能說學習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樣取得偉大的科學成就時,總結出了一個“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 。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確,Z代表不說空話。

  3 富蘭克林的成才 —— 學習應堅定毅力和信心

  富蘭克林出生于一個手工業者的家庭,父親做肥皂和蠟燭,母親生了十七個子女,他是最小的一個。家庭人口眾多,經濟負擔沉重,富蘭克林上到小學三年級就被父親拖回來做工了,剪燈芯,做蠟燭,干著苦活。后來,父親看到他喜愛看書,就把他送到富蘭克林的哥哥辦的一家印刷廠當了一名印刷工。在這樣的厄運面前,他并沒有屈服,而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 ”(貝多芬語)。例如,他為了有書看,他和離印刷所不遠的一個小書店的伙計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書店關門前把書悄悄借走,第二天開門前把書還來,為的是絕不讓老板知道。就這樣,富蘭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讀書到深夜。

  富蘭克林的成才經過告訴我們:生活中給我們的啟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請記住,環境愈艱難困苦,就愈需要堅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處也就愈大”(托爾斯泰語)。

  無須慨嘆,更不應頹唐,而應象遭受種種打擊的貝多芬那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斗。”

  4 “列寧的照片” —— 學習應“專心致志”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在學習時對于外來干擾的排除有著驚人的表現。有一次,一位攝影師走進列寧的辦公室,列寧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報紙。這位攝影師不慌不忙地安裝好很笨重的攝影機,又咔嚓咔嚓拍了好幾張照片,然后拆掉機器出門。列寧卻一點也不知道。后來報紙上登了照片,列寧才驚奇地說:“他們是從哪兒弄來的照片?”

  列寧是日理萬機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善于摒棄一切來自外界或內心的干擾,從而可以專心致志地學習與工作。

  專心致志,學有所成。成功者的奧秘正在于對學習的癡迷和專心致志地攻讀。專心致志,是收到良好學習效果的最重要的內在因素。古人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怎樣具備這種本領呢?關鍵是要用高度的責任心來約束注意力。一個人對學習的意義越清楚,求知的愿望越強烈,意志越堅定,他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和穩定。

  5 孔夫子學彈琴 —— 學習一定要精益求精

  一次,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

  師襄子教了一首樂曲,孔子便認真練習。十天過去,師襄子說:“你學得差不多了,另學一曲吧!”孔子說: “我只學會了樂曲,但彈奏的技巧還沒有掌握。”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彈奏技巧啦,可以另學樂曲了。”孔子卻說:“這首樂曲所表現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體會出來!”

  又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這首樂曲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你已經彈奏出來了,該學新的樂曲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弄清這首樂曲表現的是怎樣一個人呢?”

  師襄子在孔子旁邊坐下,仔細地聽了一會高興地說:“我從你彈奏的琴聲中,仿佛看見一個人嚴肅地思考,他胸懷寬大,安然地遙望著北方。”孔子興奮地說:“我想除了文王,別無他人。”師襄子驚喜道:“我的老師講過,這首樂曲叫做《文王操》。”

  這則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動腦的學習態度和嚴謹求精的治學精神。文中一問一答,層層遞進,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我們不得不嘆:孔子真不愧為一代圣人!現今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正是從“開發潛能”切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孔子學琴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典型的正面素材。我們若能像孔子那樣,對待學業認認真真、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怎會不熟能生巧、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呢?

  6 李政道的“從畫地圖說起” —— 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著名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曾于1984年5月2日訪問了中國科技大學,在其與少年班的同學座談時說過:“考試,只是考一個人的記憶力,考的是運算技巧。這不是學習的重點,學習的重點是培養能力。”

  當時李教授問:“你們誰是上海來的學生?”

  “我是。”一個少年大學生答。

  “你對上海的馬路熟悉嗎?”

  “差不多都熟悉。”

  “那好。我再找一個從來沒去過上海的同學。”

  “那好。我再找一個從來沒去過上海的同學。”李教授一邊說,一邊指著另外一個少年大學生;‘“好.比如你,沒去過上海。現在我給你一張上海地圖,告訴你,明天考試的內容是畫上海地圖,要求標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稱。”然后,李教授又回頭對那位上海同學說;“不過,并不告訴你。第二天,叫你們倆來畫地圖。你們大家說,他們倆,哪一個地圖畫得好一些?”

  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指著那位沒去過上海的同學,齊聲說;“當然是他畫得好一些。”

  “大家說得對!”李教授很興奮。接著說;“他雖然沒去過上海,但是他可以連街道名稱都標得準確無誤。不過,再過一天,如果把他們倆都帶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們說,他們倆哪一個能從上海市中心走出來?”

  同學們都笑了,答案是顯然的。

  李教授說:“我們搞科學研究,就是在沒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圖雖然畫得好,考試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來。這才是學習的最本質的東西。”

  “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

  李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話告訴我們,考試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習好壞的標志,而學習好壞的根本區別在于有沒有能力。

  7 愛因斯坦的“獨立思考”

  —— 學習應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

  著名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相對論學說,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位被人們稱為有“超級”智慧的科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呢?

  1922年,愛因斯坦到美國時,有許多好奇的美國人,向他提出了許多問題:你可記得聲音的速度是多少?你如何記才能記下許多東西?你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筆記本上,并且把它隨身攜帶嗎?

  愛因斯坦回答說:“我從來不帶筆記本,我常常使自己的的頭腦輕松,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我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至于你們問我,聲音的速度是多少?現在我很難確切地回答你們,必須查一下辭典才能回答。因為我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印有的東西,我的記憶力是用來記憶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

  愛因斯坦的回答,使那些美國人感到很驚奇。今天讀來,也使我們受到很大啟發。愛因斯坦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但有非凡的獨立思考能力,并且非常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他在《論教育》一文中寫道:“學校的教育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要養成思考的習慣,要探索“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當然不是要我們丟開書本知識不學,相反,只有首先掌握書本上已有的東西,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基礎,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前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我們經常自覺地進行鍛練。碰到問題要想一想,當時可能沒有什么大用,但有助于我們養成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科學上的發現,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對一個平常注意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由于有些問題早已想過,這樣,他學習起來,搞起研究來,就可以比別人少用時間,而且也有可能比別人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更透,更容易出成果。

  8 伽利略的吊燈 —— 學習應善于“思考”與“探究”

  古人云:“不深思則不能造(成就)其學”。愛因斯坦也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在學習過程中,在教材、參考書里,常有許許多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問題,它不僅可以提高我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就是一例。

  有一天,伽利略去比薩教堂作禮拜。在教堂祈禱時,伽利略卻被教堂頂部垂吊的油燈深深地吸引住了。原來,吊燈可能由于有風而在來回不停地擺動。他注視良久,發現燈的擺動很有節奏,盡管擺動的幅度不同,可往返的時間卻大致一樣。這個現象激發了他的思考,從而探究下去。

  如何證明他的觀察是正確的呢?他想到人的脈搏跳動是均勻的,于是他一面摸脈,一面注視燈的擺動,果然他測試到吊燈的每次擺動的時間完全相同。回到家里。他又繼續作試驗。

  他找來兩根一樣長的繩子,各墜上一塊同樣重的鉛塊,并請來教父幫助作實驗。測試結果,雖然兩條繩子擺動的起點不同,但每次擺動的時間卻完全一樣,并在同一時間內各自回到垂直線上。就這樣,伽利略從—個偶然的生活現象中,經過思考與探索,揭示了自然界的節奏規律。

  它告訴我們,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現象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其奧秘。如果我們缺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如果我們對所觀察到的周圍事物現象不去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象我們也看過類似吊燈擺動的現象而無動于衷,那么創造成功的幸福也許就會從我們身邊一次又一次地悄悄溜走。

  9 鄭板橋的“疑”和“問” —— 學習要“敢于疑,肯于問”

  我國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鄭板橋十歲在揚州興化鎮私塾讀書時,聰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學好問,老師很喜歡他。一年暮春時節,隨老師到野外游玩,不久來到一個石橋上面。鄭板橋眼尖,突然發現橋下有一具小女尸體,隨喊:“老師,你看,橋下有一個死人”。老師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體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塊大石擋攔,未被沖走。再一詳看,那女子上穿粉紅衣,下系綠色裙,頭上青絲隨波動,面容未變,像剛落水不久。看到此,老師痛惜萬分,隨賦詩一首。詩句是:“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板橋聽老師吟完,十分恭敬地說道:“老師的詩不對吧?”老師不由一驚。根據平時對板橋的了解,這個學生說話總是有一定道理的。便和顏問道:“哪點不對?”板橋問了老師三個問題:“你如何知道這個少女是十六歲?又怎知她是被風吹落小橋的?你怎么看見她三魂七魄隨波逐浪翻轉的?” 問得老師無法回答,老師停了半晌才說:“依你看,該詩如何改呀?”鄭板橋想了一下,便改了幾個字,詩成了這樣:“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 這時,老師和同學們都稱贊詩改得好。他敢于疑,又肯于問,這確是求學者良好的品質。所以,鄭板橋自己也說:“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純漢爾”。

  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現代大學生,應該象鄭板橋那樣,敢于疑、肯于問。我們應該培養自己善于敏銳地提出問題的能力,常常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是因為“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10 蘇步青巧用“零頭布”

  —— 學習要善于充分利用“點滴”時間

  我國著名數學家、原復旦大學名譽校長、北師大名譽教授蘇步青先生在80年代已年過八旬,雖身兼數職,但仍抽出時間搞科研與著書立說。他是如何做的呢?

  蘇教授常在“零頭布”上動腦筋。他稱道“零頭布”說:“別看它零零碎碎的,積沙成塔,時間也可以積少成多嘛!”--”橫行時,蘇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并沒有丟棄事業。當時,外國同行寄來國外新出版的微分幾何新書,他愛不釋手,反復誦讀,吸取有益的養料,寫下了讀書筆記。粉碎“四人--,他利用點滴時間,在過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吸收國外的新成果,編寫出講稿。1978年夏天,蘇教授冒著攝氏四十一度高溫,到杭州講學七天,用的就是這個講稿。回校后,他一邊繼續整理,一邊給研究生上了五十個小時的課。《微分幾何五講》就是這樣,一章一章地寫成并且定稿的。這樣,“零頭布”在蘇教授的手中就變為“整匹布”了。

  在蘇教授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期間,出差、開會占去了他很多時間。蘇老覺得這當中還是有“零頭布”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開會,他每天早晚可以擠出三個鐘頭的“零頭布”,用來搞重點項目;在家期間,星期天被作為“星期七”,找他的人絡繹不絕,一天加起來,能有兩個鐘頭的“零頭布”他就感到心滿意足了。如果是在市里開會,他也總是盡量捕抓時間。有一次,蘇教授到市里開會,上午十時休會,下午三時再換地方開會。他屈指一數:“這當中有五個鐘頭,坐等吃飯、休息太可惜了。”飯票已買好,蘇老還是決定不在外吃飯,回家去干他兩個鐘頭。他的《仿射微分幾何》有二十萬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零頭布”做成的。在該書自譯成英文稿的過程中,蘇老更是爭分奪秒。他運用數學方法,計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時間,每天必須完成幾頁的譯稿任務,然后就堅持不懈地如數去完成。要是今天被會議沖掉,明天一定想辦法補上去。以至于每個階段都超額完成任務,使該書的翻譯任務,比原規定的時間提前了二十多天。

  巧用“零頭市”就得把零碎時間搶來用。怎么用法呢?蘇教授說:“如果你到我辦公室來,你就會看到我的辦公桌上,右邊放著公文,左邊放著書籍雜志。我批閱完了右邊的公文后,就拿起左邊的科學書籍看起來。盡管室中的電話聲、談話聲很嘈雜,我卻不在乎,好象沒聽見似的。”

  蘇老善于巧用時間,更善于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后做健身操,閱讀古詩詞,然后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如果上午開會,早飯后的時間就用來閱讀文件。晚上睡覺前,他還要記上幾筆日記。散步、聊天的時間,有時用來構思詩作。在每周日程排滿之后,蘇老還能見縫插計,接待記者的來訪,朋友的座談。在他那里,時間已經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

  11 愛因斯坦“補課”和華羅庚的“夾飯”

  —— 學習一定要“循序漸進”

  學習,一定要循序漸進。“愛因斯坦補課”和“華羅庚的夾生飯”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愛因斯坦在研究廣義相對論時,連續搞了幾年卻進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細查找原因,方才發現自己在大學讀書時,忽視了對數學的學習和鉆研,因此這門基礎知識的底子較差。為了研究成功廣義相對論,他只得擱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學校再次補習了三年的數學課程。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也有類似的教訓。他在自學高中課程時,時常犯急躁病,一個勁地加速,結果所學的知識成了“夾生飯”。這個教訓使他領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讀書的辯證法,必須循序漸進。后來,他就寧肯比在學校里學得慢些,練習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時間才學完了高中課程。看起來高中課程學得慢了一些,但因為學得扎實,所以給后來學習大學課程帶來了方便。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生的課。

  古人云:“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說,學習、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時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學習正如上臺階和吃板一樣,一步跨十個臺階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們只有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程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12 魯迅的“隨便翻翻” —— 學習要“博覽群書”

  魯迅先生是非常強調博覽群書的,他在博覽群書時有一個習慣,叫作“隨便翻翻”,也就是輕松地瀏覽一般的報刊雜志,有時從一本書里選一篇或幾篇文章讀讀,有時甚至只看看目錄。書海漫漫,如果每一本書都一絲不茍地讀一遍,一則時間不允許,二則有些書報也無認真研究的必要。所以,對一般性的參考書籍、資料性書籍和消遣性書報,只需要隨便翻翻即可,這樣省時間、效率高。例如,魯迅運用此法,僅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兩年時間,就翻閱了詩話、雜著、畫譜、雜記、叢書、尺牘、史書、記刊、墓志、碑帖等各種書籍雜志。以后幾年間,還有詩搞、作家文集、叢書、小說、佛書、拓本、金石文字、瓦當文、壁畫、造像、畫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讀的書就更多了。如果魯迅先生每本書都精讀一遍,能讀得了那么多書嗎?

  隨便翻翻的學習方法,給人以最大的益處是滿足學習的獵奇心理,對學習始終有一種興趣,恰如游公園,隨隨便便地漫游。因為隨隨便便,所以不覺得吃力,因為不覺得吃力,所以會覺得有趣。隨隨便便地學習還可以開闊眼界,視野開闊,才能好中選優,從而調整學習的方向。

  12 華羅庚的“設想閱讀學習法

  —— 學習過程的“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學習經驗之一,就是“設想閱讀學習法”。他勉勵青年們在尋求真理的長征中,要不斷地學習,勤奮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

  華羅庚是從自學開始,而后走上成才之路的。他說,應當怎樣學會學習呢?我覺得,在學習書本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章節的時候,首先應該不只看到書面上,而且應當看到書背后的東西。究竟要看到背后的什么呢?華羅庚進一步做了解釋: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原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鍵,才得出這個結論的。同時還不妨進一步設想一下,如果書本上沒有做出結論,我自己設身處地,應該怎樣去得出這個結論。這就是說,讀書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懂得結論,而且還要了解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一般人學習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拿起一本書,幾下子就看完了,實際上并沒有讀懂,應用的時候才發現吃了夾生飯,不能運用自如。學習應該向華羅庚所說的那樣,多做幾個設想,深追窮搜,找出書“背后”的東西。這樣學習雖然慢些,但卻能收到良好的實效。

  華羅庚還提倡學習要有兩個過程:一個是“由薄到厚”的過程,別一個就是“由厚到薄”的過程。前者指的是學習要積少成多,循序漸進,這僅僅是學習過程的第一步;如果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學習就不會有大的進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礎上,必須再返過來,“由厚到薄”。

  那么,如何將“厚”書讀“薄”呢?華羅庚的體會是:“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連串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么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系。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帥全書的基本線索,貫穿全書的精神實質。”這就是說,必須站得高一點,對所讀的書的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把原來很厚的一本書提煉成幾組公式、幾個原則、幾種方法,等等。這樣一來,既高度概括總結了全書的精典內容,又便于識記本書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才學問有比較透徹地了解。

  13 居里夫人的“獎章”

  —— 面對榮譽與成績:謙虛謹慎,永不滿足

  優秀學生,常有令人羨慕的成績乃至種種榮譽。這種榮譽容易使人陶醉而自滿自足起來,以致阻礙自己的進步。這是大學生應該引以警惕的。別林斯基說過:“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撲而謙遜的”。貝弗里奇也說過:“大多數科學家,對于最高級的形容詞和手法夸張都是深惡痛絕的,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謙虛謹慎的”。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的典范。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她的:“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顛倒的人。”

  居里夫人一生獲得十七枚獎章,名譽頭銜一百零七個。對此,她并沒有沉醉在這巳取得的成績之中。一天,一位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她驚異地發現居里夫人的小女兒在房間里玩一枚獎章,仔細一看,竟是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的金質獎章。不由大吃一驚,忙問:“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院的獎章,這是極高的榮譽,你怎么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笑說:“我是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象玩具;只能玩玩而巳,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據調查,獲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在得獎后發表論文的數量,大多是明顯下降的,表現出科學研究的道路走下坡路的苗頭。而居里夫人則不為榮譽所惑,不因戰績而止步,不斷進取,成為全世界能一生獲兩次諾貝爾獎的兩個人中的一個。

  我們也應象居里夫人那樣,正確地對待成績和榮譽,謙虛謹慎,永不滿足。“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魯迅語),這正是我們大學生在學習中引以為戒的。

  15 蒲松齡的面對挫折與失敗 ——有志者,事竟成

  在失意、挫折乃至失敗的面前,我們用什么態度去對待,這是能否改變現狀、獲取成功的關鍵

  蒲松齡年輕時,盡管才智聰慧,學識過人,但每次參加科場考試都名落孫山,空手而歸。進仕的路途走不通了,他并未灰心,而以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朝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歷史典故,在自己壓紙用的銅條上,刻了一幅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考場上的失意,激勵了他在文學創作上奮斗不懈的決心。從此,他刻苦地學習,跋山涉水,廣采民間傳說,勤奮地寫作,終于完成了《聊齋志異》一書。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動搖,動搖生失敗”(培根語),這正道出了我們有些學生在挫折和失敗面前灰心動搖而自暴自棄的心情。我們要象蒲松齡那樣發奮、堅持不懈,終究會“苦心人,天不負”而獲得成功。

  事實上,無數成功者都是在無數挫折和失敗中鍛煉了勇氣和膽識,吸取了經驗和教訓,努力于“再堅持一下”的奮斗中才獲得成功的。

  讓我們以蒲松齡的對聯作為自勉吧!

  16.楊振寧教授談創新式學習

  第一,讀書是手段

  楊振寧教授說,中國的小學、中學、大學和研究生院的教育一直都在把學生變成念死書的人,“以分數論學生”,對特殊天才的壓抑就更可怕。像愛因斯坦、愛迪生這些偉人,如果在中國,他們根本就不可能通過中學一級的考試。如果在中國,這樣的學生就不能被當作優秀生送去接受高等教育。因此,這種體制就失去了我們的愛因斯坦,愛迪生等。

  第二, 論中求真知。

  美國的教育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向最了不起的權威提出質疑。美國的學生在學習中熱衷于吸收各學科的成就,熱衷于辯論,從而獲得迅速的進步。而中國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全盤接受,他們的老師就不喜歡學生的想法與自己有稍稍相餑之處,學生們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懷疑和考證,他們以擁有豐富的知識而自豪。

  因此,楊振寧教授主張,美國的學生應該學一點中國的傳統,中國的學生應該學習美國學生那種敢于懷疑、敢于創新,以兼收并蓄為主的學習方式,應該勤于辯論,把辯論放在與學習同等地位上去。

  17.錢偉長教授的學習原則

  人的一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何利用最少的學習時間把新知識學到手呢?

  我國著名的學者錢偉長教授談了他長期堅持的兩條學習原則:

  第一,對所有知識不要死記硬背,除了學習外語之外,什么也不要背。下課后只想一想今天講了什么題目,一個題目分哪幾個內容,每個問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結論又是什么。考試前從頭到尾回想一下,把次要的東西刪掉,留下你認為主要的東西。

  第二,在學習中學會抓全局、抓重點。學習中要懂得跨越困難,大踏步地前進,從全面來了解局部的困難是很容易解決的。

  錢偉長教授說,他一輩子采用的就是這樣的方法,堅持下來,收到了他自己滿意的效果。

  名人的學習方法二

  由于名人的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影響不同,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也表現出了不同于他人的個性特征:

  秦牧的牛嚼鯨吞法:秦牧認為閱讀要做到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泛讀好比鯨吞食一樣,如果每天不吞食幾萬字的話,知識很難豐富起來,而精讀好比牛嚼一樣,特別對重要的知識要反復鉆研,細細品味。

  培根的釀蜜學習法:他說我們不可像螞蟻,單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從自己肚子中抽絲;而應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種學習方法以特別強調對知識的分析、思考,勤加工,只有這樣才能像蜜蜂一樣把“花粉”變成“蜂蜜”。

  華羅庚的薄厚互返法:他認為讀書做學問要經過“從薄到厚”,再到“從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從薄到厚”指的是在學習書本知識,要經過斟字酌句,不懂的環節加上注解,書也變得更厚了。而“從厚到薄”指的就是把學到的知識咀嚼消化,組織整理,反復推敲,把握來龍去脈,做到融會貫通,這時就會發現書似乎變薄了。

283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混的人头像| 《禁忌4》| 王牌特派员| 极乐玩偶 (1981)| 陈慕义| 海洋之歌免费观看完整中文版| 神宫奈绪| 无锡电视台| 五行字库查询| 张艺宣| 刀郎歌曲简谱| 关德兴| 公主抱的图片| 色戒在线观看视频| 禁忌爱| 集体生活成就我教学设计| 囧妈电影|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试卷| 血芙蓉电影| 天地姻缘七仙女演员表| ab变频器中文说明书| 赖小子| 泡在我家的辣妹第二季动漫在线观看| 朴允载| 赵奕欢电影| 战地天使| 出埃及记电影| 马路虫子图片| 通灵之王| 小学道法教研主题10篇| 美女游泳| 大班生字表| 马修·麦克费登| 三人越谷文言文翻译| 女同性恋视频网站| bob hartman| 77316电影| 国产电影网站| 年会不能停豆瓣评分| 肋骨骨折的护理ppt| 头文字d里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