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習方法理論
理論學習是大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大學生學習方法理論,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大學生學習方法理論一
由于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認知能力、知識儲備、學習經驗、學習環境等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學生對學習策略的學習和掌握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從最初沒有學習策略知識,到具有一些學習策略知識但不會運用或機械簡單的套用,直至能結合自身的實際在具體的學習內容中有效運用,其中學習策略的特點在不同階段是不同的。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運用學習策略指導自己學習活動的意識和能力有顯著提高,相應地在學習策略上形成一些與中小學生不同的特點。
一、以學習目的為選擇尺度,篩選取舍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具有自主選擇性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學習材料通常是內容豐富且復雜多樣的。而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接受信息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學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所有的學習材料原封不動地全盤接受,而只須對某些學習內容給予選擇性注意,并進一步進行編碼、存儲和加工的學習活動。所謂選擇性注意,是指學生對那些與自己的學習愿望、需要、興趣、利益等相一致的學習內容予以優先選擇,并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自主地將注意力集中鎖定在這些學習內容的學習策略和能力上。而學生是否具有這樣的選擇策略能力,選擇哪些學習內容作為優先注意的對象,其依據是什么,對于身心處于不同
發展階段的學生,其表現是有很大差異的。研究發現,年幼的學生由于學習主體意識尚未覺醒,對學習內容缺乏自主選擇并加以優先注意的能力,不善于區分學習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對學習內容的選擇更多地依賴于教師明確的要求和指導。隨著學習經驗的積累,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自覺意識日益增強,大學生
能夠以學習目的為選擇尺度,篩選取舍學習內容,此時學習策略的選擇性特點突出。
首先,大學生的學習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教師的教學內容能否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對象,主要依據在于學生是否意識到教學內容對自我發展的意義和作用。大學生總是將自身的學習需求和目標作為選擇衡量教學內容的尺度,對其進行評價、重組、整合和修正,有選擇地加以消化吸收。
其次,大學生善于識別學習內容中的難點和重點,并對這部分內容予以高度警覺和關注。調查發現,大學生面對大量的學習內容能比較迅速和準確地識別并專注于其中的重要部分、陌生部分和具有實質意義的部分,能夠區分出主次、難易程度不同的學習內容,而不被龐雜的信息、枝節問題、次要概念所干擾。例如,優秀學生往往對可能要被測驗的學習內容進行預測,給予更多的注意,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掌握這部分內容,而不會不分主次,漫無目標地學習。
第三,大學生對既定選擇的學習內容能夠進行提綱挈領式的、宏觀的、結構性的加工理解,而不至于把自己淹沒在具體知識點中。例如,他們對閱讀材料不僅注意具體內容,而且更注意大、小標題、各個部分的核心觀點和導言性、總結性段落,既要了解具體內容,又要進行總體把握,實現內容和結構的有機統一。故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的學習速度、學習效率、學習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大學生學習策略具有自主選擇性特點啟示我們,應以學習目標為導向,引導學生的選擇性注意。最初可由教師確立目標、告知目標,使學生樹立目標意識,能優先選擇與目標有關的信息。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確立學習目標,自覺地以目標指導自己的學習,并能根據反饋信息,適時地調整目標,調整學習的進程,乃至調整對信息的選取。
二、以元認知為依據,學習策略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不是對通用學習策略的簡單機械套用元認知是人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包括認知主體對自己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識,以及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元認知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小學生的元認知還沒有充分發展,他們的學習活動通常是在教師、家長等他人的直接指導、要求和監督下進行的。隨著自身特點及有關策略知識的不斷豐富,自我調控的經驗增多,大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調控逐步從無到有,由低級到高級發展起來。元認知是大學生確立個性化學習策略的內在依據。
首先,大學生是在對自己的認知特點有準確的認識基礎上確立其個性化學習策略的。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大學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學習經驗,通過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認知特點的分析反思,有了較為清晰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能力、思維特點、認知風格來確立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策略。
其次,大學生能夠準確、全面把握學習任務,明確學習任務的性質、特點,對學習材料的結構、難度、主次也能夠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在此基礎上能合理分配學習的時間和注意力。同時還能根據不同學習材料、不同學習需要選擇和采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以促進學習任務的優質完成。
第三,由于元認知的積極作用,大學生元認知監控能力明顯提高。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較強的自我調節意識,能不斷評價學習過程,并能適時地調整計劃、選用恰當的方法,以保證任務的有效完成。能夠將學習結果與最初自己制定的學習目的和要求加以對照,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驗證自己在上一階段所制定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的可行性,以明確在何種程度上達到了學習目的和要求,并以此為依據,調整下一步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隨時修正錯誤和偏差,使學習過程和目的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在學習活動中,講究學習策略,善于根據學習材料的特點和自己的學習特點選
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并能控制自己排除內外干擾,保證學習計劃順利執行。在學習活動后,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效果進行檢查、反思和總結,對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能認真分析并加以及時補救。
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元認知水平直接決定學習活動的效率。教師應該通過提高學生元認知學習的意識性。(如清晰了解任務的意識性、使用策略的意識性、把握自己學習特點的意識性、掌握學習材料特點的意識性、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節的意識性)豐富元認知知識和體驗、加強元認知操作的指導、創設反饋的條件與機會、注重引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的調控,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以系統科學的思維理論為指導,制定和采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學習風格的認知策略
首先,大學生加工組織和提煉學習材料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由于分析和概括能力仍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中小學生還不具備自己加工組織提煉學習材料的能力。他們更多的是接受經過教師思維加工處理之后的具體系統的知識。而大學生則不同,面對大量的學習內容,他們不是生吞活剝地機械記憶和接受,而是力求按學習材料的特征或類型進行整理、歸類,主動激活與新知識有關的原有知識,構建新舊知
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形成有機的網絡式的知識組塊,將知識結構化、系統化,掌握學科的一般結構和基本特征,以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理解內化。
其次,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增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教師講解分析的層面上,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在學習的內容而做充實意義的添加、構建和重組,以豐富深化學習內容。
第三,大學生將學習的改進更多地歸因于采用了合理有效的學習策略,運用策略的自我效能感提高。這種認知反過來會推動他們更加自覺積極地運用學習策略,使他們更有可能策略性地學習,相應地學習效果會進一步得到改善。
總之,分析大學生學習策略的特點有積極的教學意義。它啟示我們,大學教學應開展開放性、個性化的、咨詢式的學習策略指導工作,以促進大學生的學習活動。
大學生學習方法理論二
摘 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創新型科學人才是所有高等院校的重要目標.從精度和瀏覽、專與博以及細節和原理三個層次對大學生的學習模式展開討論,分別給出了各個層次上的學習方法和一些建議.
關 鍵 詞:學習模式;專與博;原理
作者簡介:王蓁蓁(1975-),女,江蘇南京人,金陵科技學院信息技術學院,講師.(江蘇南京21116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金陵科技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jit-b-20120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2-0214-02
在中學和小學教育階段,教師傳授基礎知識,學生則通過反復訓練來掌握它.但是到了大學教育階段,教育工作者則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訓練.[5]為了更好地指導大學生的學習,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本文從精度和瀏覽、專與博、細節和原理三個層次對大學的學習方法模式展開了討論,給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
一、精讀和瀏覽
決定攻讀一門學科時,首先應該選定一本基本教材進行精讀.所謂基本是指其應是這門學科的一本全面、深刻、經典的著作,也就是說精讀了它,就會基本上掌握了該學科的全貌.所謂精讀是指要反復地閱讀它,不僅要通曉它,還要做到對其其本內容“倒背如流”,這樣學生就可以掌握這門學科的骨架.然而僅僅如此還遠遠不夠,因為對于該學科,其知識可能還不夠“豐滿”,因此學生必須瀏覽大批有關文獻和其他書籍.所謂瀏覽是指對于有些材料,學生不必全部通讀,可以選擇有關部分閱讀;同樣對于有些材料,學生也不必逐字逐句閱讀,可以“一目十行”掃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瀏覽并不要求學生完全掌握所看的內容,但是學生必須對其所看材料的基本知識要有較透徹的了解,對深奧的部分至少要做到有一模糊印象.只有通過上述“實效”性瀏覽,學生對該學科的知識才會豐富起來.
如果是在校學生,學科基本教材多由授課教師選定,學生基本不用操心.如果不是在校學生,或者是在校學生,但教師選定的教材不夠精深,此時人們選定較深教材和鉆研它就有一定的難度.在現今提倡“終生學習”的年代,應建議人們在不違背循序漸進的原則下,選擇經典著作作為基本教本.一般來說,不管多么深奧的書,反復閱讀十幾遍,總是能夠看得懂的.同樣,對于瀏覽的材料,自學者也應該類似處理.
精讀使人能夠站立,瀏覽使人能夠豐滿,兩者結合起來,人們就可以在該專業上進行創造性工作了.
二、專與博
梁啟超說:“無專則不能成,無博則不能通.”短短兩句話,深刻地說明了專與博的關系.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業務上,鉆研自己的專業,這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然而要想有所成就,僅僅只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時至今日,人類的科學知識早已超出了經驗范疇,為了表達其深邃思想必須使用數學.愛因斯坦在創立廣義相對論時,就曾經向數學家詢問數學的最新進展,最終其使用黎曼幾何表述了他的理論.自然科學也從人文學科中獲得了營養,如符號學、哲學都為一些學科奠定了研究基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實證論是一些西方自然科學賴以生存的哲理基石.[1]類似地,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數學化傾向,甚至是藝術也在追求理性表達力.可以說人類各類知識在基本原理上都是相通的.美國哈佛大學規定每個專業學生都至少要“精修”本專業以外六、七門功課,這是擴大學生眼界,讓知識貫通起來,從而達到上乘境界的絕妙手段.
現今的科學和技術越來越專門化,任何一種專業耗盡人的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夠全部精通,因此“專”是我們所處的專家時代的一個特征.同樣,現今的科學和技術也出現了交融、溝通的現象,因此“博”也是學者在現今時代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只有“專”深、“博”學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偉大的成就.
三、細節和原理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懷海特說:“大學的理想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能力.它的責任就在于使青年人的知識變成成年人的能力.”[2]而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所以他又說:“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在精神上是埋頭在書桌上的;在大學里,他就應當站起來環顧四周等大學的職能就在于使你能夠為原理而擺脫細節.”[2]
細節指的是一門學科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按照學生所獲得的訓練經驗,它能以一種類似“程序”的固定方式進行學習和操作;而原理卻是根本性的,它是一門學科的“抽象”思想,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潤人的理智和創造力.人類的科技史告訴我們,所有民族無一例外地都重視知識和技能,但是在重視原理的程度上卻存在很大差異.凡是很重視原理的民族,他們的科學知識往往是系統性的,且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普適性.我們知道,具有很強理性的系統知識是很容易深化的,并且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和深化,它又以很大的概率保證人類的思想觀念遲早會發生革命性轉變,即導致人類在思想認識上不斷地突破和更新.
大學生學習方法理論三
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當事者總有懷才不遇之感。大學生的學習與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關系?羅彩霞,一名當代大學生進入公眾視野,源于其當年高考被人冒名頂替,以至自己大學畢業辦不了畢業證書,甚至連銀行卡都辦不成。正是因為自己的權益受到莫大的侵害,她過早的進入社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權益,學會了包容與理解。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近日她受聘成都電視臺記者,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羅彩霞,她從社會中學到了她在學校里所不能夠學到的東西,從而成就了她的今天。
學習的路有千萬條,不僅僅只有學校里學習路一條。
從80年代初參加工作,我比較注重學習,一方面是用非所學,另一方面因為傳統的體制因素,領導是不會教授學習,只有死板板的教條。因不甘于只當跟班作業的“店小二”,所以就經常泡書店,零零散散的知道經濟工作大概是什么回事。知道了事理,也就弄清了做好一件事情要從哪兒下手了。
近些年來,因為工作關系,有機緣接觸一些大學生。目睹不少優秀的大學生與機遇失之交臂,耳聞大學生感覺社會世態炎涼。這其中有大學生自己對社會認識不足,也有社會對當代大學生進入社會存在著傳導機制的的缺失。其實大學與社會本身就不是一碼子事。因此,這些年,我更多的在思考,當下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應有的學習方法。
首先,大學與社會,學習目的與方法不同
高中生的學習目的非常之明確,就是為了高考。人生這個階段的時間只有三年,目標只有一個,卯足了勁苦干三年。
大學時代則有所不同,這四年是大學生從學生時代走向社會實現轉軌的四年,是開始認識社會和接觸社會的四年。然而,由于中國教育體制,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中小學教育似乎沒有本質不同,難以有效的實現轉軌,這就使得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后,產生明顯的落差——難以適應社會。
學生時代的學習方式,就像老師劃一條直線,學生順著老師的所劃的直線向前走就行了,上完了課程,完成了作業,通過了考試,也就萬事大吉。這種程式化的學習就像完成任務一樣,而且是像為老師完成任務、為家長完成任務,多數同志好像不是為自己完成任務,如同工地上的工友幫老板打工一樣,仿佛是在給除自己之外的人“打工”,學習的目的性顛了個兒。而同樣糟糕的是,現在大學的老師,大多是從一個大學的校門走進另一個的校門,也缺少對社會真正的認知,熱衷于作品“層出不窮”——于是,學術貶值與“剽竊”現象泛濫。這時的學生如有主動學習與深究者,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想必一定會有創新成果。
社會這個大課堂,除了本職工作之外,其他所有的課題與內容都是選修課,做精了就是專業人士、專家、學者,做不精,就有可能在大浪淘沙中受到沖擊。在社會這個課堂里,其學習沒有明顯的直接目的性,你的學習都是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因之你要立足于這個社會,優于這個時代,否則你的崗位就可能被他人所取代,在人生幾十的光陰中,你要不斷面臨產業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個人的競爭,需要在工作崗位上不斷發現知識點,關注社會發展的前沿,深究問題與研究對策,這種學習表面上不像學校那樣具有競爭性,但確實是最大的競爭性學習。當你面對問題的時候,你要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你要尋找方法、途徑去解決。從這個意義上看去,社會問題遠比大學生在課堂上、書本上遇到的問題更為復雜,社會永遠是一部沒有窮盡的讀不完的無字書,你隨時都有可以選擇的學習方式。因之一些人不適應,深感社會辦事之難,甚至產生厭世之感。
有一些人,自認為已經大學畢業了,有的持有碩士、博士文憑,一名響當當的大學生,躺在學歷的“功勞薄”上,覺得自己的水平足矣,看不起一般性的工作,眼高手低,真是要讓他拿一份有力度的調研報告,怕是也不見得能過得了行家這一關。有一些人,成功了,他信守著學無止境,選擇一個職業,做精做細,恭謙以待。我常想,成功的人與失敗的人,往往只有一念,就像馬拉松一樣,當一個人在長跑的疲勞期想休息或者是放緩一下的時候,后面的人超越了他半步,從此就會很長時間甚至是永遠落后半步,直到被淘汰出局。因此,我常與一些學生說,我不敢懈怠,你又能如何!
其次,大學與社會,學習與成長的環境不同
有一些學生,參加工作之后,總感到社會與自己想象的不是那么回事。
一個學生在學校優秀,并不等于在社會上也優秀。因之學校的學習是從書本上學習,一種灌輸式的學習,沿襲了中國式一貫制的學習方式,通過高考這個環節,同學們大多處于一個基本的水平之上,一個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在這個班級、這個專業乃至這個系上,存續于這個四年。一個套路之下,一個學習模式,當把它端到教室之外的曠野里,寒風裹著暴雪,烈日亦或豪雨,它還會像溫室的那花朵那鮮艷燦爛嗎?
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著的,沒有既定的模式和套路,一切規劃好了的事情,可能因為自然災害等因素而出現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如果你是一滴鮮艷的顏料,即使到了滄海那里,都會變得蒼白、變得無奇。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社會這個課堂里,閱讀最多的是無字的天書,沒有人要求你去閱讀,沒有人給你一道作業,沒有誰給一個學習的路徑,你不論站在這個社會的什么方位,你都會有一個審視這個社會的視角,每一個視角都是一道風景,你全然不可能只有學校教室中的那一扇窗口。如同一只家禽,或烤或鹵,或燉或炒,頭、脖子、翅都會是一道名菜。一個優秀的學生,無論你是多么優秀,到了社會則面臨更多的優秀人才,你可能不再那一個教室中的出類拔萃者了。社會大課堂的學習,不再是你對知識在腦海中有多少記錄,而是你對知識在社會實踐中的運用,在運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你每越過一次人生路障的時候,你就得到提升一個平臺。
因此,我認為,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學習書本知識重要,但絕對不能是為了考試而讀書,要綜合各門學科的知識,從各學科中悟出你對經濟社會現象的理解,結合國家宏觀政策、科技發展趨勢進行系統的思辨。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運用綜合知識思考問題、辨析問題的方法,這往往比什么都重要,這種方法就是一門工具,掌握和使用這門工具還要講究藝術,至此進入社會工作,大都不會出現大礙了。
再次,大學與社會,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同
在學校,你學習知識是從書本中來的,你所遇到的問題基本也由書本知識引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大多可以在書本中尋找,研究與論證基本上是從書本中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然而,現實社會就可能不是這個模式了,問題的出現可能是你所不能左右的,解決問題的答案也可能是書本中找不到現成的,產生的后果也可能是你所不能想象的,甚至連自己被炒了魷魚你還不知道個中原因。市場經濟,是適者生存,之所以“適”,就是要學會“變”。
在西學中,尤其是西方經濟學,大都會有一個經濟模型,這源于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而在中國,禪宗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還是比較深刻的,“悟”遠比經濟模型重要,觀天象知年景,也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大的環境因素變了,整個經濟發展的形態就要變,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就是一個典型,從年初的“兩防”到年底的“保增”,絕對是顛了個兒,好在次貸危機暴發過后,我們的宏觀政策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及時、更加富成效,這也絕對不是哪一個經濟模型所能比擬的。在這方面,毛澤東可謂是個高手,無論天下如何際變,我自巋然不動,戰略與戰術,都在他老人家的掌控之中,運籌帷幄、決戰千里,卓爾不凡、笑傲群雄。
寫到這里,我就想,一個人的命運,可能不必要固守某個專業,這不僅因為專業會變,而且這個時代也在變,歷史上確有不少專業、詞匯都已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只是作為歷史記載而已,而新的職業又層出不窮,這是社會進步與創新的結果。每一個人選擇什么大學、在大學里學習什么專業,那是在懵懂時期,父母與親友,加之自己的成績與大學錄取情況,作為參考選擇的,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時候在相鄰的地方作出選擇,你可能發現一塊新的天地,甚至覺得這塊天地很寬,并非只是大學四年里感受的那樣。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決不是大學四年所能決定的,這四年只是為今后的人生鋪墊道路,尋找進入社會的“敲門磚”,尋找人生發展的“命門”。一個人的一生,遇到一個好的環境,遇上一位好的領導,甚至是組建了一個好的家庭,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好的環境,你的工作會很舒心,更可能激發你的創造激情。一個好的領導,能幫你指點迷津、撥云見日,盡可能的少走彎路,集中更多的精力開始自己的創造,將個人最大的潛能發揮出來。
覺悟一詞,源于佛教。就是要用心去思考、去做事。一個優秀的學生必須懂得“悟”、善于“悟”。當一個人面對冰山的時候,他所能看到的只是顯露在海水之上的部分,80%的仍在海水之下。我們極目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但腳下的寶藏,以及宇宙中的未知之迷,還是有待我們去發現。很多的時候,我在與我的同事談心,一個人的成長固然與自己條件有關,但也與社會條件密切相關。在許多的時候,我也會去批評人,但考慮到社會的和諧,保護一個人的尊嚴,不可能像計劃經濟體制下我的老領導對待我們那樣單刀直入,況且也不是現代的年輕人所能接受的。有些同志,一點即通,已經犯過的錯誤不會有第二次,甚至舉一反三,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對工作中的問題既有現象的分析,也有對本質的辨析,綜合能力很強。這樣的同志,我想無論是誰當領導都愿意使用甚至是重用,交任務、壓擔子,如此往復,他的工作面、接觸的領域肯定更多,也就能發現更多的社會問題,自然也就會成長得更快一些。
悟,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問題。看一個問題,需要順著這個問題,向產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兩個極向思考,就像是我們的思維順著數學象限的X軸向兩端滑動。但是,當今時代,是一個多極的世界,任何一個問題,可能不是一個極象,而是有許多極象,這就需要立體的思維,在二維的Y軸上,甚至是三維的Z軸上的一個立體點是觀察與思考。有些時候,機遇的來臨,旁觀者覺得這個機遇對于你來說很重要,這是外部條件,可主觀上你本人可能并不感興趣,旁觀者不太可能直白的勸說你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因為沒有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可能物極必反,這是誰也不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