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學習方法總結
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但他也有它獨特的學法 。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初中地理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初中地理學習方法總結一
一、諧音記憶法。
運用該法可把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經過總結抽象編成順口溜、趣味語言好學易記。如地殼的物質組成按從多到少順序排列為: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可記為“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二、精編提綱法。
地理課內容多而復雜,要想全部記憶不可能也不必要。精編提綱,就是把教材內容歸類,列出重點,把需要記憶的知識盡量集中,使內容系統有條理,而且概括,方便記憶。
三、單字記憶法。
就是通過減少記憶語言數量從而達到易記目的,把一長串地理語言簡成一些單字便于記憶。如:我國200mm等降水量線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一線,可記為:張、蘭、拉、喜一線;農業商品率高的國家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荷蘭、丹麥,可記憶為美、加、澳、法。新、荷、丹等。
四、歌訣記憶法。
就是把一些地理事物等編成歌訣,幫助記憶。這樣節奏感強,便于背誦。例如,我國的主要煤礦可編成以下歌訣:雞西鶴崗平頂山,阜新峰峰和開灤,太原大同陽泉煤,淮北徐州加西山。
五、類似聯想記憶法。
有些地理事物之間在性質、成因、規律等方面有類似之處。通過類似聯想有助于發現地理事物的共性,強化記憶。例如,里海與日本的面積大約均為37萬平方千米。又如溫帶季風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氣候區內的自然帶均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六、游戲記憶法。
有的地理知識可以適合做游戲,可通過此法幫助記憶,寓學于樂。例如復習長江、黃河時,學生可分為兩大組,分別代表長江和黃河;每大組再分為三小組,分別代表上。中、下游。這樣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根據有關內容,開展答題接力游戲。
七、關系聯想記憶法。
根據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從屬、并列等關系增強知識記憶的方法。如因果關系:地球自轉一地轉偏向力一盛行風向一洋流的流向;從屬關系:總星系一銀河系一太陽系一地月系;并列關系:風化作用一侵蝕作用一搬運作用一沉積作用一團結成巖作用。
八、綜合記憶法。
把零散的地理現象與地理事物進行組合。概括,把它們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記憶。如夏季風及雨帶的推移可歸納為具有“三停兩跳”來加以記憶:5月停在南嶺,6月跳到長江中下游,停留1個月左右,7~8月跳到華北、東北。
九、直觀形象法。
就是對地理事物的特點、特征,利用現有或自制模型、圖片,幫助記憶。例如,利用地球儀可以便于理解記憶經緯度的劃分;利用《中國政區圖》便于記憶各省市區的位置;利用沙土堆成的山地模型,便于理解記憶山地的地貌類型與等高線。另外,還可借助別的事物來加深記憶。例如,在復習亞洲時,可以借助左手,使手背向上彎曲,按地圖的方位放好,拇指表示阿拉伯半島、食指表示印度半島,中指表示中南半島,無名指表示朝鮮半島,小指表示堪察加半島。這樣,亞洲的幾大半島和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勢特點,就完全形象地表示出來了。
十、理解記憶法。
許多地理知識僅靠死記硬背不僅記憶難度大,而且也記不牢固。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容易記并記得牢。該法就是在弄懂地理原理的基礎上來記憶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如:氣旋、反氣旋的風向。氣旋:空氣從四周輻合流向18中心;反氣旋:風從中心流向四周。另外,還應記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這些道理弄懂后,對北半球氣旋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反氣旋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就易于記憶了。
十一、圖示記憶法。
許多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在記憶中容易混淆,往往會搞錯,通過繪圖可以幫助記憶。如北印度洋季風洋流,當冬季吹東北風時,洋流呈反時針方向流動,夏季則正好相反。
十二、形象特征記憶法。
抓住地理知識的特征進行記憶,是記憶地理數據的好辦法。如吐魯番盆地最低處在海平面以下155m,可記成“一五得五”;撒哈拉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可以記成“7減7等于0”。
十三、設問鞏固記憶法。
通過設問強記、反復鞏固記憶,可刺激大腦神經加速記憶。但這種記憶屬短時強記,容易遺忘,這就需要不斷鞏固,與遺忘作斗爭。其方法可采用不斷設問、回憶或練習運用來進行。
十四、壓縮與字頭記憶法。
記憶大篇幅知識時,可“抽筋拔骨”地記住其中關鍵詞語,回憶時由此提示全部記憶內容。如記憶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可壓縮為:西山中原東高地。又如記憶黃河的水文特征又可壓縮為:上游流穩水清,中游流急沙大,下游流緩沙沉。當記憶一組知識時,可把每部分的字頭(或字尾)抽出并排列起來,編成生動有趣的句子,方便記憶。如我國北方的五大產棉省可記為東(山東)西(山西、陜西)南(河南)北(河北)。
十五、比較異同記憶法。
找出地理知識相近部分的異同點,進行分析,從中來比較,加強記憶。例如,我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的情況,就可以從成因、分布、構成、特點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記憶。
總之,只要肯動腦筋,聯系地理課的特征,就能夠總結出多種多樣的巧記妙法,就可以做到記而不忘且生動有趣。另外,既要善記,又要巧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
初中地理學習方法總結二
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著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但他也有它獨特的學法 。
一、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上課前一定要準備好地理課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圖冊。
2、一邊聽課一邊把學習中出現的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圈點下來。如:學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圖上找到并落實下來。
3、動手繪制示意圖 如西亞石油輸出的路線,同學們可以在一張草紙上繪制出簡單的、相對位置正確的示意圖。這類圖不要求繪制得多么精準,只要能說明問題就行。
4、學會分類
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5、學會變圖
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
6、學會用圖
① 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
②用圖記憶
復習中國地理:可看10個方面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游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中國工業分布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范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說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問一個為什么?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7、復習時應以地圖作為知識載體,常看地圖,多讀地圖。
二、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 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干,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于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系,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2、 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復習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范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
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②口訣記憶法。
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陜,內重臺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三、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首先必須問“為什么?”這樣便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例如: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么,為什么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于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聯系起來了。
四、對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點、抓住關鍵。
對地理原理、要領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數學分式、定理那樣精確,只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要點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們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空氣、水等都是自然資源”這一對自然資源概念的理解。我們應該抓住兩個要點: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業產品。如,汽油,雖然對人類有利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它是工業產品。第二,是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沒有利用價值的不是,如沙漠雖然在自然界中存在著,但目前,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也不是自然資源。這樣就可以了。 學習地理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對學好地理同樣也十分重要。
初中地理學習方法總結三
地理學科是一門系統性、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自然科學,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目的是掌握地理環境要素的形成、發展及其變化規律,對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為實現人類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協調人地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初中地理課程是由地理基礎知識、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幾部分組成,并附設有鄉土地理(如山東地理)部分內容,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它以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要求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發展智力、獲取能力,同時逐漸形成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等基本觀點,進而關心謀求人類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愛護大自然的情感,用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行動來保護人類共同生存的家園―地球。
一、如何讀好地理教材
為什么我們要學習地理?怎樣學好地理?這是我們全體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必須認真思考的。
同學們知道,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學好地理可以使我們知道整個地球的面貌,了解世界各地自然景觀的差異,了解世界各國的民族風情、秀麗河山,幫助大家解決一些難解的自然現象:日月星辰為什么東升西落?為什么有些地方山嶺眾多,有些地方地勢坦蕩?有些地方荒無人煙,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為什么南方山青水秀、流水潺潺,而北方山峰雄偉,河流干涸等。
古代人們形容人的知識廣博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好地理,使我們加深認識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地理環境發生發展及變化規律,更好地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有利于人類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
怎樣學好地理?學習好地理的方法很多。通過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調研,總結出下列步驟可供同學們學習參考:
(一)學習什么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城市分布的人文地理內容?是區域地理,還是綜合地理?
(二)在什么地方?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它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及政區位置等,要搞清所學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與聯系,要充分利用地圖和地球儀,通過讀圖、填圖、繪圖等辦法得到鞏固與提高。
(三)為什么有這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要知道某一區域中為什么有某種地理事物或某種地理現象及其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學習時應認真聽課,特別注意老師的啟發、引導與指導的內容,結合課本“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去認真觀察、探索、思考,用發散性思維創新地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及規律。
(四)將地理事物的存在和地理現象的發生與人類的活動聯系在一起進行考查。將地理現象與人類社會實踐聯系在一起,分析它對人類生活、生產有哪些有利影響,哪些不利影響。
(五)掌握地理事物發生、發展及變化規律,運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好人類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例如,人類怎樣合理利用各種資源來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怎樣防御自然災害,減少或免受損失?怎樣保護環境,使人類的生存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學習地理要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閱讀使用繪制地圖、圖表的技能與方法,學會用比較法和綜合分析法理清地理區域的差異性和相關性。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然和社會地理現象,多動腦去想一想、多動手畫一畫、做一做,多參加地理課外活動,多參與地理研究性學習,多閱讀地理書籍、報刊,多看地理節目,多收集有關地理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增加自己的才智,使自己對大自然奧秘產生極大興趣。在學中用,用中學,這樣一切地理現象和社會現象將迎刃而解了。
二、運用地圖學習地理
同學們從小學開始,就已了解到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圖不但展示了各個區域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而且還能概括地反映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分布狀況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不會閱讀地圖是無法學好地理的。那么應當怎樣閱讀地圖呢?
一般說來,閱讀一幅地圖,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汾一步,認識地圖。這是閱讀地圖最基本的一步。地理課上老師一定按這樣的步驟教同學們認識地圖:
1,在各種地圖上判斷方向,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位置。
2.通過對比例尺的運用量算地理事物間的大致直線距離。
3.了解各種表示地形的圖,從而推斷地勢的大致起伏狀況和主要地形的特征及分布。
4.通過對各種圖例的了解,在地圖上認識和查找各種地理事物。
通過以上四點,我們知道“認識地圖”的意思就是要能夠在各種地圖上判方向、量距離、明高低、識事物。這項讀圖基本功希望同學們一定要掌握好。
汾二步,熟悉地圖。在認識地圖的基礎上,同學們就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或自行根據課文有關文字內容對地圖進行有目的的閱讀了。
閱讀地圖時,要盡量將有關的地理事物一一落實在圖上,以便了解和熟悉它們的空間分布情況。必要時可以用紅藍鉛筆進行描繪。如海岸線描繪成藍色,地區之間的分界線描繪成紅色,山脈走向按文字注記描成紅色等。例如學習我國北方地理時,就可在“我國北方”的地圖上了解以下幾項內容。
1.從多種角度如全國、緯度、海陸、山河、鄰國等,來判斷我國北方所處的位置。
2.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和組成。
3.耕地和草原的分布。
4.主要河流湖泊和水電站。
5.主要礦產分布。
6.主要工業部門和工業城市。
7.主要鐵路線及港口等。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一一落實和查找,對我國北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而不應離開地圖去死記硬背課文中的有關內容。這樣學到的地理知識就容易鞏固。如果同學們能夠和語文課、政治課、歷史課上所學的內容相聯系,那么讀地圖的興趣就更濃。
汾三步,分析地圖。這是閱讀地圖的較高要求了。
認識地圖,熟悉地圖,只不過是從外部表面現象上認識地理事物。而分析地圖是要對這些表面現象進行具體分析,以便加深對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理解。
例如,結合課文內容閱讀“西亞和北非”圖,可以分析出從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最近水道,從而加深了解土耳其海峽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交通要沖,了解了蘇伊士運河連結的海洋··一得出本區是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對“五海、三洲、二洋”之地的戰略地位有了突出的印象。
通過對波斯灣沿岸的石油資源分布的觀察,會對該地區石油在世界上所處的重要地位有明確的認識。
循著“石油的海上運輸路線”,可以了解四個海峽和一條運河在海洋運輸中的重要性。
又如,我們通過文字介紹,知道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工業、金融、商業、對外貿易、科技信息等方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通過讀圖分析,我們還可以對上海有更深人的了解: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 ,地勢低平,河網密布。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周圍農業基礎優越。
3.上海瀕海臨江,地處我國“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
紡交匯處,又有腹地廣闊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了遠洋、沿海、內河、鐵路、公路、航空運輸方式,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向世界宣布開發、開放浦東(上海市黃浦江以東),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飛騰。同學們,這樣“圖文結合”學習地理,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呢?如果你查閱歷史書籍,還可以了解到古代上海漁民在江中用竹編的“息”捕魚捉蟹,吳淞江下游一帶有“雇讀”之稱,后來“息”演變成“字息”(繁體字),這就是上海簡稱滬的由來。相傳戰國時春申君黃歇疏鑿黃浦江,故又稱“春申江”,上海又有一個別稱“春申”,這就是“申”這個上海別稱的由來。
繁然,以上只是介紹了閱讀地圖的一般方法。各種各樣的地圖包羅萬象,每一種都有一定的閱讀技巧。在有些地圖的下方,還附有讀圖提示和要求,這些往往是讀圖的重點所在,帶有導向性質,千萬不可忽視。閱讀地圖學習地理知識,在于通過了解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三、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地理
隊漫長的地質時代到未來,從地球到浩瀚的宇宙空間,從國際上的種種新聞到身邊的天氣變化……和地理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太多了。如果同學們能夠利用實踐活動學習地理知識,或者把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那么我們的學習就會更加生動活潑。
墳理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地理課外活動有些可以在校內開展,有些可以在校外開展。地理課外活動的形式有豐富知識性質的,有動手操作性質的;有全體同學參加的,有個別自愿參加的;有普及型的,有提高型的。歸納起來,地理課外活動有以下兒種。
(一)觀測預報。主要內容有氣象、物候觀測預報,天文、地震觀測預報,環境觀測預報等。
例如,用家用溫度計測量早、午、晚氣溫并記錄下來與當日氣溫部門發布的數據對照;還可用地溫計觀測地溫;用空盒氣壓計觀測氣壓;用小旗、樹枝、炊煙、大樹等搖動狀態估測風力。
時間長了,有了積累,就可以試著做補充天氣預報。還可以觀測星空,認識恒星、行星、星座、彗星;觀測日食、月食等各種天文現象并記錄或拍照。不間斷地觀察井水的情況、動植物的情況,可以發展地震前兆。注意觀察某些敏感花草、樹木的變化,可以發現環境質量狀況的變化等等。
(二)考察旅游。主要指在老師帶領和指導下進行地理野外考察或旅游活動。如地貌類型的辨認,地質構造的觀察,礦物和巖石的判斷,土壤植被類型的辨認,河流湖泊的觀察,海岸類型的觀察,名勝古跡、奇峰異洞的探訪等等。
(三)參觀調查。主要是指對人文、經濟活動的參觀調查。
例如學校組織同學們到工廠、礦山、碼頭、農村、牧區、車站、飛機場、博物館、展覽會進行有目的的參觀活動,以及鄉土地理調查、環境質量調查等等。
(四)制作和操作。主要是鍛煉我們的動手能力。如制作礦物、土壤、巖石標本;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制作火山構造和地震構造模型;制作等高線原理教具;制作乒乓球地球儀;制作課堂教學用的投影圖片;利用電腦演示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程序編制和操作等。
(五)閱讀寫作。主要是對地理科普廣播、電視的收聽收看;地理雜志、書籍的閱讀;地理小論文、地理調查報告的撰寫;地理櫥窗、地理畫廊的布置;地理黑板報、墻報的編寫設計一等等。
(六)競賽演講。主要包括各種地理知識和地理演示和操作的競賽。如國情知識、環保知識、氣象知識、世界地理知識、鐵路航線知識的競賽活動等。
(七)集會游戲。如組織地理晚會,表演與地理有關的文娛節目,舉行地理猜謎活動,舉行拼圖游戲,舉行與地理知識有關的郵票展覽等等。
通過各種有意義的地理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在同學們獨立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達到豐富知識、培養技能、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這樣課堂內外結合,因地制宜地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地理,特別有利于我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