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新高考賦分原則
3+1+2新高考賦分原則
“3”為語文、數學、外語(含英語、俄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3門全國統一考試科目;
“1”為首選科目,考生從物理、歷史2門科目中自主選擇1門;
“2”為再選科目,考生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科目中自主選擇2門。
由于選考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
為什么要進行賦分
首選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科目中,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和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要求,選擇不同選考科目計入高考成績。
由于再選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
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高考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
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轉換后考生選考科目成績排隊順序與原始分排隊順序保持不變),以解決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高考3+1+2怎么算分
1、確定賦分區間。將每個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分出A、B、C、D、E五個等級,對應的分數區間分別為100~86、85~71、70~56、55~41、40~30。
2、確定原始分數區間。與賦分區間相對應,以每個科目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及其得分來確定原始分數區間。
3、利用公式進行計算。設原始分數區間最大值與原始分之差為R,原始分與原始分數區間最小值之差為r,賦分區間最大值為A,最小值為a,賦分成績為未知數T,其余均為已知數。賦分公式為R/r=(A-T)/(T-a),經過計算,四舍五入取整即可得出T值。
賦分制計分示例
若是學生單科成績排名在全省1%以內,那么學生賦分就是100分,若是學生的成績排名在2%到3%,那么賦分就會變成97分。對于一些難度比較高的科目,賦分會給學生的整體分數帶來一個大提高。
例如,一名學生的物理分數在75分,但他卻排在了所有學生成績的2%左右,那么他的賦分就可以提高到90分,一下子增長了15分,可謂是一個大跨越。這樣的賦分也保證了絕對公平性,讓自主選科的學生都有機會上更好的大學。
高考科目3+1+2是什么意思
“3”就是語文、數學、英語3個主科為必考科目,每科滿分150,使用高考的原始成績計入高考成績;“1”是物理和歷史為2選一科目,每科滿分100。“2”是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任選兩科,每科滿分也是100分,按等級賦分的方式計入高考總成績。高考滿分750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