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語文的復習計劃
1、漢語拼音是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
復習計劃:
(1)能正確地認讀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的音節;
(2)能正確地書寫大小寫字母;
(3)能正確地拼讀音節。
(4)要著重復習讀拼音,寫詞語和句子。讀拼音,寫詞語、句子的關鍵,是拼讀后,要先想出語義,然后正確地寫出有關的漢字。
2、小學階段累計要“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所謂認識,就是要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并能正確地書寫。
3、詞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
要求: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而且大部分能在口頭和書面中正確地運用。要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要注意積累詞匯,主要是指在課文中所學到的詞語。
4、一個句子能清楚地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要求:
(1)掌握四種基本的句式: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要能恰當地運用比喻,把話寫得生動一點。
(3)認識復句。要求能用關聯詞語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4)要能正確地修改病句。病句的類型主要是:用詞不當、句子成分殘缺、前后重復和矛盾等。復習時,要安排修改一段話的練習(標點、字、詞、句等)。
(5)擴句和縮句。擴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當的詞語,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加清楚。縮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刪去,使句子簡潔明了。
5、標點符號能正確地運用。
句號、逗號、頓號、冒號、問號、感嘆號、雙引號、書名號、省略號。認識分號和破折號。標點符號,只要求能正確地運用,不要求說出其作用。
二、閱讀
其主要的是: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
關于閱讀的要求:
(1)句子意思的理解。
(2)給自然段劃分層次。
(3)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4)文章的中心思想。復習時,既要弄清作者的本意,又要有自己的獨特體驗。
(5)體會思想感情。實際上有三種情況:一句話、一段話、全文。有的是體會作者的感情,有的是體會文中人物的感情。只要求體會感情的基調。
(6)回答問題。要針對問題作答,回答要全面,句子要連貫。問題從性質來看,有三種類型:是什么?怎么樣(怎么寫)?為什么?從回答問題的要求來看:有的問題的答案必須是求同的,或者說答案是唯一的;有的問題的答案是多元的。如:你讀了以后,受到什么啟發?這類問題應該是多元的。
三、背誦
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課文,和課后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一般是要求背誦課文中重要的部分。默寫,只指課本中規定的內容。
要求:其中名句要會默寫,會運用;掌握常見的俗語、諺語、歇后語,并能適當運用;掌握不同方面的名人名言,特別是關于讀書的、惜時的、友情的等。
四、寫作
(1)從習作的類型來看,有寫記敘文,也有寫應用文。
(2)從習作的形式來看,有記實性的習作,寫自己平時所見、所聞和所想;有想像性的習作,包括看圖作文、續寫等。
(3)從習作的內容來看,有寫人、記事(記敘一次活動)、寫景。
(4)從習作的命題形式來看,主要有三種:全命題、半命題、自由命題。
不管哪一種命題形式,習作的內容都有一些具體的要求。一定要認真地閱讀習作的題目和習作的所有提示。
語文積累有哪些方法
方法1.語言素材方面的積累
我們知道語文詞匯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實施自己的語言素材積累計劃:
1.語文積累每周摘抄五條成語,成語的條目不規定,但要求做到了解成語的意思并能造句;每天一句名言警句或諺語俗語或廣告語收集。
2.每天讀一遍美文并作精美語段的摘抄。
3.手頭上必備一本課外書,只要內容健康即可。可以和班上的同學輪流借讀,做讀書筆記,把自己比較欣賞的語言摘錄下來積累,如好詞好句,好文段,乃至好的整文,在早自習時記誦,以便于需時使用;也可寫讀后感,對自己的思想火花進行記錄。
4.語文積累在摘錄詞語、成語、美文的同時,有意地對知識系統地、分塊歸類積累。主要從詩詞、名著、仿句、口語交際等幾大塊進行系統整理。詩詞涉及前幾冊語文書上所學的,從詩人、詩題、詩意、詩情、名句及名句賞析(賞析角度可從內容、煉字、修辭、情感或哲理等選取)等方面整理。整理過程須認真翻書、查閱資料、請教,力求準確完善。名著著重于四大名著和書本上有的,從書名、作者、內容、人物、人物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制成卡片,對主要的、熟知的人物都應制成卡片。
方法2.語言經驗方面的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回答問題時或無言以對或語無倫次,可我一旦將答案公布,他就會迫不及待地說:“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可我說不清楚。”這種現象,是學生的思維“短路”或混亂造成的。如果一味聽之任之,這種“說也說不清楚”的現象會更普遍、更嚴重,長此以往,則會影響我們的語文水平。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呢?呂叔湘先生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語文課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時間練習說話,敘述一件事情,或說明一個道理,教師加以指導。”
根據呂叔湘先生這以思想的指導,語文積累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增加言語經驗方面的積累:在每堂課前三分鐘進行演講訓練,即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他們不斷增加閱讀量,有力地提高寫作水平,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作文訓練的方式來完善我們語言經驗方面的積累。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只有我們平時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想得多了,寫得多了,練習得多了,語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語文提高成績的方法
1. 做詞匯選擇題目的時候,對于近似的詞匯,多念幾遍,培養語感。別以為語感可有可無,早早晚晚他會讓你大吃一驚。
2. 閱讀文章完成題目類試題,在讀文章的時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摳,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第一感覺。
3. 針對作文進行專項訓練:一周一篇作文,切記構思不要超過一個小時;時不時練習一下為某段話擬個題目。
4. 寫作的時候要收放得體,別搞得憋半天好容易憋出個思路,一下筆就收不住,記住一句經典成語:過猶不及!
5. 在兜里準備一個手掌大的小本和筆,碰到好的語句和詞匯,記下來。可不是只有在看書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要準備記。
6. 看廣告也要學習。經典的廣告往往蘊含著語言的力量。
7. 多看看《荷塘月色》之類的文章,多體會修辭的運用。
8. 多記兩首詩,盡量從詩人的角度理解詩歌。
9. 早上大聲朗讀課文,不僅是用聲音,還要用心讀。
10. 看到一個新的問題想一想有什么例證。
11. 每周練習一次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寫段話。
12. 平時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潔,字體工整。你沒必要字寫得比書法大師還好,但至少應該讓人認為你是在很認真地答卷。
小升初語文必背知識點
一、字詞:
1、小明在宿(sù)舍說了一宿(xiǔ)有關星宿(xiù)的常識。
2、在排練時那幾名小號(hà)手挨了批評,都號(háo)啕大哭起來。
3、我們都知道大藏(zàng)經收藏(cáng)在西藏(zàng)的布達拉宮。
4、軋(zhá)鋼車間的工人很團結,沒有相互傾軋(yà)的現象,這樣的氛圍對工作很有利。
二、文學常識積累:
1、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①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
②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
③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④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⑤“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
⑥“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2、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①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④窮:盡。
⑤“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
⑥“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小升初語文基礎知識點
一、字詞:
1、在他的小說里,礦下的巷(hàng)道與北京的小巷(xiàng)頗有些相似。
2、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歡迎,但價格稍高,所以要薄(bó)利多銷,這樣才能收回成本。
3、拓片、拓本的“拓”讀 tà ,開拓、拓荒的“拓”讀 tuò。
4、這條惡(è)狗真可惡(wù),滿身臭味,讓人聞了就惡(ě)心。
5、局長大腹便便(pián),行動不便(biàn)。
二、文學常識積累:
1、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字詞積累
敕勒(chì lè) 穹廬(qióng) 見牛羊(xiàn)
天似(sì) 籠蓋(lǒng)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游牧民族,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川,平川,平原。
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穹廬:用氈子做的圓頂帳篷,現在稱蒙古包。穹,隆起的樣子。
蒼蒼:深青色。
茫茫:遼闊,深遠。
見:通“現”,顯現,出現。
2、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2、 本詩的作者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
3、 李嶠的《風》的大意是: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也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經過江河時可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也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