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生物知識記憶效果的方法
提升高中生物知識記憶效果的方法一:聯想記憶
比如,在初一的教材上“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發育的作用”有關于植物缺乏營養元素,書上有一段文字如下:
缺磷肥,葉、莖呈現紫紅色的斑點,新根少,生長緩慢。
缺氮肥,生長緩慢,葉色發黃,甚至早熟早衰。
缺鉀肥,植株不高,葉片邊緣像火燒一樣,生長不旺盛,最后干枯。
由于三者的缺乏癥很容易混淆,較難記住,于是我便自己想出讓學生利用聯想記憶法(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缺磷肥,把磷想成紫紅色的菱(磷)角,也就是葉、莖呈現紫紅色的斑點,缺氮肥,就想到蛋(氮)黃(葉色發黃),缺鉀肥,想紅燒甲(鉀)魚,也就是葉片邊緣像火燒一樣,然后再記住如果植株缺乏這幾種元素都會出現生長緩慢的現象。如此記憶,好象在享受一頓美餐,不僅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而且不易忘記,可望形成持久記憶。
提升高中生物知識記憶效果的方法二:實驗記憶
生物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的實驗科學,課改后的生物教材加了大量的實驗,其目的在于加強生物學科的實驗教學。實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還能提高獲得知識的能力、整理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學生只有認真投身于實驗中,思考其中的問題,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使相應部分的知識記憶深刻,然而以前的實驗課學生都是在雜亂和無序的課堂中度過,安全的做完實驗步驟已經很不錯了,更別提加深記憶教學內容了。
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驗開始之前,讓學生事先完成實驗設計,根據方案開展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發現的新的實驗現象,讓學生動腦筋去思考討論探索。對一些因錯誤而產生的現象也讓他們會分析,找出原因。
一些簡單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讓學生既體驗到初步感知的成功,教師再通過問題啟發、討論啟發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從而總結出某些基本規律或得出相關結論,進一步的掌握新知,使得知識得以遷移及升華。例如:“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的實驗。
我先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操作,在看到實驗結果后,讓學生再倒過來對每一步問一個為什么,如果不這樣操作會怎樣?1.為什么要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再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2.為什么要將葉片的綠色褪去?3.為什么要滴加碘液?
同時利用一些有趣的實驗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充分發揮他們觀察實驗時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學生用著這種方式上實驗課學生不僅覺得有勁,而且能增長知識。從記憶的角度看,由于手腦并用,親歷經歷必然有助于形成牢固記憶。
提升高中生物知識記憶效果的方法三:趣味記憶
趣味記憶,指利用諧音、順口溜、歌訣等幫助學生記憶,因為生動形象的、內容有趣的材料,在頭腦中留下的記憶保持量,遠遠超過內容枯燥乏味的材料。在課堂上舉出一些在多年教學中積累生動的例子、有趣的比喻、精彩的故事,不僅增加課堂效果,而且易于增強記憶。例如:在講到提出細胞學說的兩位科學家施來登和施旺,學生很難搞清哪個是植物學家,哪個是動物學家。于是,我讓學生回憶過年時貼的對聯:“五谷(植物)豐登(施來登),六畜(動物)興旺(施旺)”。
又如在復習階段,教師可采用游戲的方式完成復習。用傳統的做講習題的方式復習,對于生物這門課來說,由于學生缺乏主動性,效果未必理想,因此可以采用游戲接龍的方式來進行。先把本章的習題以及答案交給學生,給他們較短的時間記憶,在有獎懲制度(小組捆綁式)的情況下進行搶答或者接龍完成題目的講解。題目和學生可能重復出現,所以學生在保持思想高度集中而又具有很高的積極性。以致于好幾節復習課下來,當我說下課時學生不禁鼓起掌,這掌聲中不僅表達了他們對于復習效果的滿意,更表達了他們對這種復習法的贊同。而這給我的啟示是:要讓學生享受學習,教師應當營造最佳的課堂氛圍。
提升高中生物知識記憶效果的方法四:生活記憶
生物知識與平時的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在生物學習中,要注意聯系這些實際生活。聯系實際的學習,既有利于扎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物知識就在身邊,感受到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
例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于是我從一個生活中的現象說起,我問學生:你們有沒有留意過當冬天來的時候,地面的落葉正面朝上的多還是反面朝上的多?還是一樣多?在激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后,告訴他們答案反面朝上的較多。并由此引入即將要學習的內容。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樹葉分為正反兩個表皮面,正面的細胞排列很密,里面有許多葉綠體,稱為柵欄組織,相對來說正面就比較重了;而反面呢,由于細胞內的葉綠體很少,排列的很疏松,稱為海綿組織,所以反面相對來說很輕。當樹葉落下來時,由于地球的吸引力的作用,樹葉著地時總是重的一面朝下輕的一面朝上了。盡管比較理論化,但由于學生事前對該問題形成“興趣關注”,所以記憶深刻,教學效果較好。
看了“提升高中生物知識記憶效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