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端午節謎語大全帶答案
1、五月節里龍舟賽,岸上叫得好歡快(打一節日)
【謎底/解析】:端午節
(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每只船上鼓鑼喧天,喊聲陣陣,你追我趕,力爭上游。河岸兩側人頭攢動,萬眾歡騰。前來吶喊助威的觀眾,群情激昂,歡聲震天。扣人心弦的龍舟競渡,把端午節的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
2、五月節里粽兒香,小朋友們把它搶(打一節日)
【謎底/解析】: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有吃粽子的習俗)
3、兩片綠葉把米裝,小繩一綁真漂亮(打一節日食品)
【謎底/解析】:粽子
(箸【zhù】葉,又名棕葉,氣味芳香,聞上去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4、雄黃酒下肚,龍舟順水出(打一節日)
【謎底/解析】:端午節
(它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有著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5、洗個艾葉澡,酸痛全跑了(打一節日)
【謎底/解析】:端午節
(艾葉歷來就在我國民間廣泛利用,有的用它的治療養病,有的用它來食用充饑,更有的用它作為辟邪驅毒的信物,用途非常廣泛,在端午節這天,有掛菖蒲、蒿草、艾葉的風俗,也可用艾葉來洗澡、泡腳,以此來驅邪避毒,求得健康)
6、糯米飯團加點肉,脫去長葉味道濃(打一節日食品)
【謎底/解析】:粽子
(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01
吃粽子
在我國春秋事情就已經出現粽子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積淀的食物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會往粽子里面加入紅燒豬肉、咸雞蛋、香菇、紅豆等等食物,粽子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樣,比如有臘肉香腸粽、松仁蓮子粽、蛋黃火腿粽等等口味。
02
賽龍舟
在端午節的時候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活動,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區經常會舉行賽龍舟活動。相傳屈原投河自盡后,漁夫劃船在江中打撈屈原的身體,然而依然沒有找到,因此,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會在每年的五月五號劃龍舟以表示對屈原的哀思。
03
佩香囊
古時候人們認為給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驅瘟的效果,甚至會在香囊內部裝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藥等,然后再縫起來,再用一些五彩線扣在香囊的頭部,結成一串。有些地區的男女會互相送香囊以表示愛意,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佩戴香囊了。
04
懸掛艾葉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門眉歘懸掛一串艾葉,表示驅除瘟疫和瘴氣。艾葉有一股清香,能夠驅趕蚊蟲,具有凈化空氣、殺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們會在門眉處插上艾葉以防止疾病傳播。在端午節的時候插艾葉的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因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加上祖國被侵略,從而投河自盡。當時的人們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羅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漁夫會將食物投入汨羅江,希望這些魚蝦吃飽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體,這一舉動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還會使用葉子將飯包起來放入河里。這一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因此,人們會在五月五號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以此舉來紀念屈原。
紀念曹娥
曹娥14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在5月5號則一天于水中溺斃,當時曹娥傷心大哭,并且在5月22日的時候也投江自盡,5天后,曹娥的尸體抱著父親的尸體一起浮出水面。當時的百姓都覺得曹娥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因此,知府為曹娥建廟宇、將村鎮更名為曹娥村。當時人們認為是曹娥的孝順感動上天,因此,當地百姓在每年的五月五號會紀念曹娥。
紀念龍的節日:
聞一多曾經將端午節叫做“龍的節日”,那么端午節是為了紀念龍的嗎?相傳古時候的龍部落會矩形圖騰祭祀,因此,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將粽子人到處吃水里讓龍去食用,而且賽龍舟所用的也是龍舟,因此,古代人們為了紀念龍的節日,會在五月五號慶賀端午節。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端陽節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天中節
因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當中,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點,午時尤然?!?/p>
重午節
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漢代時,由于南北統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初五。
龍舟節
龍舟競度最早是古代先民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畫上龍圖形作為部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故又稱龍舟節。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龍節
上古先民在端午進行祭龍,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龍的節日”。仲夏端午“飛龍在天”,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由于易經的陰陽轉化之道,盛極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則為“亢龍有悔”;從卦辭而言,“上九”為最陽之爻,再無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為“飛龍在天”,龍星處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處于鼎盛時期,大吉大利?!兑捉洝で浴坟侈o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而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里的一天,這天采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亦有浴蘭節之稱,如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上日
端午,有的地方’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節的意思。
菖蒲節、艾節
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辟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躲午節
五月,古時北方中原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地臘節
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與《云笈七箋》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攢會之日,此日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
端午節民俗活動
懸菖蒲掛白艾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惡魔鬼神附于人體所致,故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兇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懸于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F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驅五毒
古代人們將蛇、蝎子、壁虎、蜈蚣或蜘蛛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墻、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掛鐘馗象
此習俗在中國的江浙一帶比較普遍。鐘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鐘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階梯而死。后鐘馗被附會成專門捉鬼的鬼王,并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張掛的門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鐘馗,于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鐘馗象了。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劃船希望找到他的尸體。根據近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劃龍舟并不限于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于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香袋和蘭草湯沐浴
古時端午節,姑娘們不僅愛佩戴"五瑞之一"的石榴花為裝飾,還要精心制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__的功效。
此外,每到端午清晨,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熱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滾來滾去,然后剝去蛋殼給小孩子吃的習俗,據說這樣做日后小孩子就不會肚子痛。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有的地方更以蘭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