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教學設計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教學設計
了解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反擊戰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雅克薩反擊戰形勢圖”和“《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中的重要地位。
過程與方法
閱讀課文中提供的歷史材料,初步學會閱讀歷史材料、并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的方法;收集明清時期中國人民為抗擊外國侵略而英勇斗爭的故事,編演五分鐘歷史短劇,初步學習收集材料的方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初步學會論從史出的方法,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反擊戰,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
二、教材分析
明清時期,我國邊疆相繼遭到日本、荷蘭、沙俄等國的侵略,廣大愛國軍民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進行了英勇斗爭。其中典型的有: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反擊戰等,這些斗爭在中華民族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課內容分三部分:“戚繼光抗倭”一目主要講明朝的倭患及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斗爭;“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主要講荷蘭侵占臺灣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雅克薩反擊戰”主要講清朝抗擊沙俄的兩次雅克薩之戰和我國第一個邊界條約的簽訂。
三、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認知、興趣、道德情感等多為感性的體驗,雖然在近一年的歷史學習中對中國古代戰爭已有所了解,但對抗擊外國侵略的戰爭了解得比較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的引導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指出這是他以擬人口氣寫下的千古絕唱,他所抒發的愛國情懷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臺灣問題一直是我們炎黃子孫關注的問題,臺灣是祖國母親最多災多難的孩子。今天我們就來了解臺灣歷史上的第一次“分離”。走進明清時期中華兒女抗擊外國侵略的斗爭。
一是讓學生感受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二是為本課所講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渲染一種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愛國主義情感。
講授新課:
• 戚繼光抗倭
學生介紹戚繼光的生平及抗倭經過,對戚繼光抗倭事跡形成初步印象,并感受作為安徽人的驕傲與自豪。教師在學生表演結束后及時點撥倭寇的概念,了解關于戚繼光的傳說并用圖片加深印象,引導學生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勝的原因,并理解戚繼光高尚的品質情操。
• 鄭成功收復臺灣
由鄭成功“臺灣一向屬于中國”的名言引導學生探究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通過學生表演歷史短劇《鄭成功收復臺灣》,感受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感悟鄭成功的高尚品質。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復臺》詩分析鄭成功能夠收復臺灣的原因、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意義,并聯系現實理解臺獨分子分裂祖國的可恥行徑。
• 雅克薩反擊戰
通過學生對雅克薩之戰的畫配文,了解雅克薩之戰的簡單經過。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雅克薩之戰是中國為維護主權和保衛領土不受侵犯而進行的正義的戰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上的地圖幫助學生掌握《尼不楚條約》中規定的中俄的邊界,并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尼不楚條約》是平等條約的理由。
·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設計表格概括明清時期中國軍民在反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主權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說課稿
一、教材地位
本課是北師大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中的第2課。是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有關外來侵略的歷史,是中國明清時期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的歷史。本課緊扣單元主題,有助于學生認識我國歷史由盛向衰的過程,也為近代史上中國遭受西方凌辱埋下伏筆。所以本節起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內容共分三個子目:“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反擊戰”,三個子目是并列關系,這三部分抗擊外國侵略的基本史實構成了本課的主體內容,也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反擊戰等基本史實。
2、能夠正確識讀“雅克薩反擊戰形勢圖”和《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3、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反擊戰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中的重要地位。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探究,學會帶著問題閱讀歷史教材,從材料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以觀看視頻、閱讀史料等方式,使學生能夠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和意義。
3、通過表格歸納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總結出明清時期抗擊外國侵略的主要事例。
二、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斗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都有著堅決反抗侵略的光榮傳統。
戚繼光和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爭的精神。
二、教學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歸納出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主要事例。
難點:為什么《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平等的條約,學生較難理解。
(二)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的。作為七年級學生,沒有經歷系統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其對歷史的認識尚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無疑是歷史教學的關鍵。因此,針對歷史學科的自身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靈活多變的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二)教法與學法
1、啟發式教學法
設計具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思維探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啟發談話中學會概括總結,整理歷史知識和線索。
2、直觀教學法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教學內容以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形式直觀、多角度地展示出來,創設一種探索性的學習環境,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使學生如臨境,獲得感性認識,進而優化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討論法
開展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創設情境,情感體驗法
創設情景,讓學生置身特定環境中,感受歷史并不遙遠,增加探究歷史、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說教法
(二)教法與學法
三、說學法
成功的學法引導是教法成功的突破口,學法引導貫穿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
1、體驗法
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融入當時的環境中,認識歷史事件由淺入深,由表到里。
2、表演法
注重學生自主揣摩、演繹,既鍛煉學生膽量及聽、說、讀、演能力,又符合其身心特征,激發其強烈參與意識。
3、討論法
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三)教學程序
導 入
練 習
歌謠小結
穿越時空
活動探究
歷史診所
情感升華
欣賞歌曲,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學生們都很熟悉的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然后告訴學生一個秘密,最先這首歌曲是為電視劇《鄭成功》設計的。為什么可以置換,因為兩位歷史人物在外敵當前的
時刻,都能給外國侵略者堅決的打擊,維護了祖國
的尊嚴與統一。
然后解讀學習目標,并讓學生通讀課文。
導 入
1.多媒體展示影像資料,并引導學生注意相關信息,概括出明清時期抗擊外國侵略的相關史實。
2.火眼金睛: 展示“戚繼光”、“鄭成功”、“康熙皇帝”圖像,并提出問題:“圖中人物分別是誰?你能用最簡
潔的話概括與他們相關的事件嗎?”情境烘托,再現歷史畫面,調動學生想象。
穿越時空
1.出示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有幸穿越時空成為了一名戚家軍戰士,你將如何評價你的主帥?戚家軍能夠迅速蕩平倭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出示鄭成功至荷蘭總督信中的一段話:上文中的“貴國”指的是哪國?上文表達了鄭成功的什么決心?鄭成功收復臺灣有什么重大意義?
3.雅克薩反擊戰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有什么重大意義?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不是一個平等條約,為什么?
合作探究,突破重難點;讓學生換位思考,體驗歷史人物;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
活動探究
馬小虎很喜歡學歷史,但有些馬虎。下面是他在歷史課上的幾段發言,你能找出其中的錯誤并加以解釋嗎?
?、倜鞔?,日本人勾結一些中國奸商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
被稱為倭寇。
②侵占我國臺灣地區的是葡萄牙殖民者。
?、?661年,清政府派鄭成功率大軍收復臺灣。
?、茴I導“雅克薩之戰”的是乾隆皇帝。
提高學生辨析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
歷史診所
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倭寇東南方。
鄭氏子弟叫成功,開辟荊榛逐荷夷。
康熙迎戰俄國佬,雅尼處處美名揚。
抗擊外侮齊努力,中華一統是我望。
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本課內容,便于記憶基礎知識;
啟發學生探索更多更好的學習方法。
歌謠小結
1.學習本課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最崇拜的民族英雄是誰?說一說你崇拜他
的理由。
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由理入情。
情感升華
練 習
結果
主要人物
時間
侵略者
三次反侵略斗爭
敬請指正,謝謝大家!
看了“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