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的中東地區教學設計
《動蕩的中東地區》教學設計
1、了解中東問題的由來、戰火頻仍的表現;
2、分析中東動蕩不止的原因;
3、探究中東和平之路,樹立珍愛生命、維護和平的意識。
[了解中東概念]:課件展示
一、 戰火頻仍的中東
(師):中東至今動蕩不止,焦點集中在其心臟“巴勒斯坦”地區。 [自主學習]:
1、巴勒斯坦地區問題的由來(古代、一戰后、二戰后、1948年后)
2、中東戰火頻仍的表現(簡介四次中東戰爭的時間、過程、結果) [小組交流]:
[點撥歸納]:(結合課件)
1、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①巴勒斯坦地區曾是古代猶太人的棲息地;7世紀時阿拉伯人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居民。
②一戰后英國獲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人的復國主義運動,大批猶太人遷往巴勒斯坦。
③二戰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
④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但阿拉伯國家沒有建立起來。
2、四次中東戰爭:
3、戰爭帶來了什么?
(師):結合課件,截止到前四次中東戰爭:有3萬多猶大人,10萬多阿拉伯人喪命,是痛失親人;在前四次中東戰爭中有數百萬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我,是流離失所;中東地區是全球國防支出比例最高的地區,中東長期陷入報復和反報復的惡性循環之中,是滿目蒼痍!
[過渡]:(師):是誰帶來的戰爭?!中東動蕩不止的原因何在? 第四次 1973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時間 1948年 1956年 1967年 作戰雙方 阿拉伯聯軍 埃及 埃及、敘利亞 埃及、敘利亞 以色列 英、法、 以色列 以色列 以色列 結局 以色列控制巴勒斯坦的五分之四 埃及實現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英法以撤軍 以色列占領大片巴勒斯坦地區、埃敘部分國土 以色列依然占領著第三次中東張振中獲得的絕大部二、 錯綜復雜的中東
[自主學習]: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81,分析中東動蕩不止的原因:地理、歷史、宗教、其他。
[小組交流]:
[點撥歸納]:(結合課件)
動蕩的原因:
(1)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并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該地區成為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大國爭奪的熱點。大國之爭是中東地區沖突不斷的重要根源。
(2)以色列建國以后,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領土之爭是中東問題實質。
(3)對水資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
(4)猶太教、____和伊斯蘭教都把耶路撒冷看做自己的“圣城”。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
巴以沖突成為中東問題關鍵。
三、 中東,路在何方
1、埃及前總統薩達特:中東人民共同的愿望是什么?
2、誰曾為中東和平做出過重大貢獻?(和平之路曲折多艱)
3、挫折:阿拉法特材料(分析其含義)、拉賓材料。(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中東人民共同的心愿,但中東仍在以牙還牙,沖突不斷!)
4、當今國際社會又為中東和平做了哪些努力?課件展示:材料一俄方,材料二美方。
5、探究:“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維護世界和平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如果你將參與中東問題的解決,你認為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式?
四、 評價與反思
[感想交流]:今天我們一起認識動蕩的中東地區,“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感觸或想法?與大家分享一下吧!”
[當堂測試]:1、一戰后, 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支持猶大復國主義運動;二戰后,聯合國通過 地區分治決議。
2、
3和“圣城”。
4、和 1994年被授于“諾貝爾和平”獎。
[情感升華]: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和平之中,遠離戰爭的銷煙,更應珍愛生命、維護和平,更應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為中國夢的實現、為世界的永久和平盡一己之力! [課后探究]:設計一條“反對戰爭、呼吁和平”的標語。
《動蕩的中東地區》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動蕩的中東地區》是選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的一節課。本課內容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中東地區的局勢動蕩,按照一條線索中東動蕩局面的產生——動蕩局面的頻仍——動蕩根源的復雜性展開敘述。層層推進,逐步深入。
二戰后,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兩大主題,世界大戰短期內不會爆發,但地區沖突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東問題尤為突出,它集中了戰后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經濟、地緣……任何構成混亂與動蕩的因子都能在中東發現其淵藪,這也是中東問題至今懸而未決的癥結。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中東矛盾的復雜性這一關鍵問題。解決好了這一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對二戰后世界政治局勢的把握,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中東地區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地理課中已有所涉獵,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關于中東問題,多數學生對其動蕩表象很感興趣,但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對動蕩局勢的成因、后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貼近歷史。并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達到認識上的提高。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了解中東地區在地理、交通、經濟方面的重要價值;知道為解決中東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掌握中東戰爭的基本概況。
(2)在收集并運用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整合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小組合作意識;并通過討論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理解中東問題的復雜性,提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中東戰爭的嚴重后果,認識到沖突與戰爭最終受害的是廣大人民,戰爭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樹立和平觀念,認識到生命與和平的可貴。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掌握中東戰爭概況、認識戰爭的嚴重后果
2、理解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確立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中東戰爭,認識戰后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通過對歷次中東戰爭的分析,不僅可以準確把握中東政治局勢的特點,而且為理解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作了鋪墊。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是中東局勢動蕩的重要原因,也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
難點:分析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確立依據】中東地區戰火頻仍,其原因錯綜復雜,而九年級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理性思維能力不足,讓他們有條理的分析交織在一起的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教法與學法
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對本課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設法: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
2、探究式教學法:設計恰當的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引導點撥法: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引導學生思維、為學生指點迷津。
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以下學習方法:
1、收集與處理資料的方法 :此法主要用在課前自學階段,為進一步的問題探究打下基礎。
2、合作學習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發揮群體優勢,激發個體的創造力。
3、表格歸納法:將復雜的問題直觀化、簡約化,提高學生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
(四)教學程序:
課前準備階段:分組進行資料的收集和處理,分別以圖片、數據、PPT、剪貼報等形式呈現。
【設計意圖】收集資料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情感體驗的過程。此環節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做知識和情感上的雙重準備。
第一組:中東地理位置概況及國家
第二組: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狀況
第三組:中東地區的資源概況(石油、水資源)
第四組:為中東和平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物
第五組:收集中東地區發生沖突的新聞、圖片。制作中東時事追蹤剪報
課堂實施階段:
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預計用時3分鐘)
【理論依據】參照建構主義關于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的觀點。
課前布置:在課前將第五組學生制作的中東時事追蹤剪報在教室內張貼,布置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場景。
課上,利用PPT課件播放反映中東局勢的新聞片段。
提出問題:置身于這樣一種情境中,你對中東地區有什么感受?引導學生概括中東局勢的特點。明確本課將圍繞中東的局勢動蕩展開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上課伊始就知道本課的學習主題,使學習心中有數。
環節二:展示成果、作好鋪墊(預計用時5分鐘)
前三個小組代表以不同形式對本組收集的資料進行成果展示。(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
第一組展示:中東地理位置概況及包括的國家
第二組展示:中東地區的民族、宗教
第三組展示:中東地區的資源概況(石油、水資源)
【設計意圖】通過成果展示,讓學生初步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保持學習動力。
環節三:問題探究,學習新知(預計用時28-30分鐘)
1、播放視頻《中東沖突》,使學生直觀地了解中東局勢動蕩的根源。(即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預計用時6分鐘)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當時的阿拉伯人,面對《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會作何反應呢?(此時學生思維極為活躍,有的表達強烈的不滿、抗議情緒,有的學生提出用戰爭捍衛利益,也有學生提出應該政治和談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真切體驗歷史,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過渡:借助學生的情感宣泄,引入下一學習內容——用歷史事實來驗證中東的戰爭與和平之路。
2、中東戰爭(本課的重點,預計用時 10 分鐘)
教學中,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設計三個層面的學習內容:
① 運用表格歸納法完成《中東戰爭簡表》
② 引導學生分析表格信息(歷次中東戰爭發動者、直接原因、結局),
得出前四次中東戰爭的共同點。
③ 觀看圖片資料戰火中的中東,讓學生談感受,進而分析中東戰爭
的嚴重后果。認識到戰爭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中,加劇了中東局面的動蕩,造成了世界的不和平因素。
【設計意圖】通過三個層面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前四次中東戰爭概況,對中東戰爭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層面,建構正確的歷史觀。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
過渡:戰爭不能解決問題,那我們來嘗試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
3、艱難的和平之旅(預計用時4分鐘)
第四小組學生運用收集到的資料,講述圖片新聞,教師及時進行材料的補充及過程評價。
【設計意圖】在收集并運用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去體驗中東和平進程的曲折與反復,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進一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維:中東戰火頻仍、和平歷程舉步維艱,原因究竟是什么?水到渠成引出本課重、難點問題。
4、錯綜復雜的中東矛盾(本課重、難點,預計用時 10 分鐘)
錯綜復雜的中東矛盾問題較大、學生難以把握。因此我借助前幾個環節的知識鋪墊,把錯綜復雜的中東矛盾這個大問題細分成幾個切口小、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問題,。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任選兩題進行討論。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的合作討論、交流,將中東地區內部的、外部的、歷史的、現實的交織在一起,錯綜復雜的矛盾梳理清楚,使之條理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把握:
(1)阿、猶兩個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區,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哪些利益的沖突?
(2) 中東地區內部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存在哪些沖突?
(3)耶路撒冷為什么是以色列與巴基斯坦的圣城?
(4)就國際方面而言,實現中東地區和平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5)大國為什么要介入中東地區的事務?(以美國為例)
【設計意圖】通過搭建問題支架,幫助學生找準興趣點從點入手、以點帶面。達到分散難點,將知識化整為零,變難為易,各個擊破的目的。
環節四:知識遷移、學以致用——中東和平,路在何方?(預計用時5分鐘)
3月19日,中東問題有關四方(俄羅斯、美國、聯合國和歐盟)會議在莫斯科舉行。呼吁就巴以和平展開地區對話。
新華網莫斯科3月19日電
用一則新聞引出問題:你認為阻礙中東和平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通過解決哪些問題,能促使巴以間展開地區對話?
引導學生提出如:合理分配水資源、尋求文化上的認同(相互尊重宗教、生活習俗)、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美國的中東政策等解決思路。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與導入新課環節首尾呼應,使歷史教學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之中。這也是創造性學習的體現。
環節五:課堂小結,升華主題(預計用時2分鐘)
師生共同聽、唱《拯救地球》,在音樂中結束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音樂、畫面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升華珍愛生命、呼吁和平的主題思想。
(五)板書設計:
本課采取結構式板書設計,直觀展示知識結構體系,突出重難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分析能力的培養。
看了“動蕩的中東地區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