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篇一
1、《命運》交響曲導入,拉近學生與課文主人公的距離,給學生營造 一種感悟的氛圍;《命運》交響曲結尾,再次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命運》交響曲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音樂,通過熟悉的音樂拉近不 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人的距離,給學生們一種親切感。另外,此交響曲,有 一種扣人心門的感染力,隨著強勁的音樂,讓學生感慨地進入學習的氛圍, 更加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2、目標從繁到簡,學生思路清晰。
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導向性的作用,短短的四十分鐘,如何 利用才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最終的面面不到,所以簡潔、明確 、集中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從看似點滴中 收獲頗豐。所以,在本課時的設計上我只設定了一個主要目標:全面認識貝 多芬。從而促使需要提煉學習的寫作方法盡顯其中。
3、還課堂于學生,使他們樂在其中。
越俎代庖──是平日授課中容易出現的現象。在本課時的授課中,我 注意避免老師的侃侃而談,增加學生自己感悟的機會。給學生明確的思路: 認識貝多芬的偉大與平凡,讓他們與課文親密接觸,自感自悟,踴躍交流, 在交流中對人物總結升華,全面認識,這樣人物的描寫方法也就躍然紙上。 教師無須多言,學生感悟更深。
4、分層作業,對癥下藥。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層次,選擇難度不同的作業。這樣能 使學生正視自己,尋找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上課是一種藝術,而我只是一個初學者,需要雕琢的地方還很多, 但我會用心,我會用踏實與自信,虛心與好學唱響心中美麗的歌。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篇二
教學完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感觸最深的就是:時代在發展前進,當今 是信息時代,資訊傳媒發達,我們的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 速度非常迅速。我們教師永遠不能低估學生的智慧。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 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資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 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應尊重學生學習過 程的獨特體驗。我們在教學時,應改變傳統的“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和學生“ 模仿式”的學習方式,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原有的認知結構,關注學生 的內心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他們不同的理解。只要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給 學生提供表現、思考、創造的機會,他們都樂于學習。尤其是在教學過程和 設計上,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認知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自己的感悟和體驗 ,采用合作與會話的方式,使每個學生把具有個性色彩的感受、理解得到了 豐富與完善,使個人在自主閱讀中生成的疑問得到了解決。
按照《新課標》的精神,我們教師不能像以前那樣完全占著主動地位, 霸著講臺照本宣科給學生滿堂灌,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教學的組織者 和促進者,是平等的參與者,就教材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學生有足夠的時 間和機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和充 分的準備,對課堂設計就需要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并且具備較強的隨機 應變和駕馭調控課堂的能力。我們教師只有以溫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 勵的語言,平等的態度,營造一種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讓每個學生都擁有 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讓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讓思想的溪流 匯成浩瀚的江河,讓思想的火花匯成燦爛的禮花。還要充分的相信學生,永 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智慧,一旦學生情感的閘門被打開,思想的火花被點燃, 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發的精彩,往往超出我們教師的想像,也是我們的一個 大腦所望塵莫及的。
有時,我感覺自己是一名平和的節目主持人,引導著學生說出自己的感 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故事;有時,我又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有精辟 的見解與闡述,為學生點撥和補充,能夠給學生有益的啟示。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篇三
法國作家梅里美說得好:“作詩只能說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充。”我馬上聯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的藝術,覺得教學藝術也和詩一樣,頗有相同之處:教師講課也只能講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創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傳統觀念課堂教學不應該講通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奮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甚至覺得有些課文,教師可以只講五分,滔滔不絕,把教材上和教參上的知識和盤托出,這本來就是越俎代庖的錯誤之舉,犯了藝術上所說的“直露”的毛病,我們要花的功夫應該是在設計和點撥上面,時而煽情,時而理智地引導總結,因此,我覺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來學習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新課程以“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基本理念,這意味著我們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將要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每個學生的個體獲得充分地發展,培養出有個性的人才。這個案例就本著新課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游戲、采訪、學生互相之間設疑解疑,仿寫,賞析音樂等等,它不但豐富了教學手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讀為本,運用各種朗讀法,欣賞品味文章。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著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涵,在讀中培養朗讀能力。
3、在實踐中去體驗文章深厚的情感。
課程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而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如果沒法真實,也可以類比式的仿真體驗,使文化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運用“盲人畫家畫牛頭”的游戲導入就是為了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盲人失去視力的痛苦,從而聯系課文體會到失去聽力的貝多芬,將面臨怎樣的災難。這時候,學生對貝多芬的崇敬之情絕對不會只是浮于表面的,他們對“偉大”這個詞會有新的體會的。
4、賞識學生、全員參與、共同發展
欣賞音樂等活動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但是正是這給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擊與挫折,卻能創作如此震撼人心的驚世名作)效應,強化教學效果。之所以選擇《命運交響曲》,是因為從古至今,貝多芬這個名字就始終與古典音樂等量齊觀,他的才能和他的堅毅精神以一種獨一無二的音樂方式結合在了一起。特別是這首人人皆知的貝五,即貝多芬第五交響樂,又名“命運”。雖然這交響曲欣賞水平要求極高,我也不是想上成專業的音樂鑒賞課,但是我覺得這么好的音樂雖然不能決定和改變什么,但它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卻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怎么能隨便放過這樣一個好時機?這時,老師就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同學們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讓老師刮目相看”等等。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事實上我的學生也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討論游戲等活動,特別是我們班的郁軍同學,雖然是弱智學生,但他在這樣寬松熱烈的氣氛下,也勇敢地表現了自己。
總之,這案例本著新課程新理念的思想,運用多種渠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游戲、討論、賞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體驗,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實驗老師,我也試著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嘗試,可以走出一條可行的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道路。
看了“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