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課文知識點歸納
音樂巨人貝多芬課文知識點歸納:重點字詞
音樂巨人貝多芬課文知識點歸納: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音樂巨人貝多芬課文知識點歸納:問題研究
2.為什么貝多芬說“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這需要聯系貝多芬耳聾后的心理來分析。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后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巖”指他的創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作欲望旺盛之時,遭到耳聾的打擊,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拼命”“巴望”表現他與不幸命運做斗爭的決心。
4.“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為心靈載體的音樂藝術。這句話是說,貝多芬雖然因為耳聾,與人的交流和溝通發生困難,但是這種局限又使他超越形體和言辭,直接感知人的心靈世界,進而領悟音樂的真諦。音樂成為他忠實的朋友,撫慰他的心靈,并傳達他的心聲,朋友會離去,會誤解他,但是音樂不會,音樂永遠陪伴他。
5.“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并且加以引申開的。”這句話應如何理解?
《約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現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際和人生追求為基本內容,貫穿在小說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經歷和性格與貝多芬相似,羅曼·羅蘭完成于此前的《貝多芬傳》是最著名的貝多芬傳記,《約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創作的。茨威格的傳記作品《羅曼·羅蘭》詳細地說明了這一點。
6.“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貝多芬以他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里,已經成為生命的象征,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心里的音樂”。表現了貝多芬勇于獻身音樂事業的精神。
音樂巨人貝多芬課文知識點歸納: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園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
2.《音樂巨人貝多芬》的作者是當代作家何為,原名何振業。
P94注釋① 貝多芬,德國作曲家,代表作有《田園/命運交響曲》
◇詞語積累:P95 注釋1;P96注釋2;P97注釋2
1.人物描寫:神態、外貌、語言(具體文段)
2.記敘線索: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
參觀(側面描寫:女傭)--觀看(外貌描寫:陌生人)-- 交談(語言描寫:貝多芬)
3.重點理解語句:《三點一測》P142-143 七疑難解答(1-5)
看了“音樂巨人貝多芬課文知識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