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講座心得體會范文3篇
聽音樂講座心得體會范文一
感受一:敬佩許卓婭教授獨特的人格魅力
見到許教授,著實讓我有些吃驚,這哪像一個全國聞名的音樂教授?分明是一個在人群里最不起眼的老太太。但是許老師一開口,就顯示了她的魅力,她的聲音清亮悅耳,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她的舞蹈動作活潑可愛,沒有拘謹與做作,極具感染力。她一會兒帶著大家傾聽音樂,一會兒帶著我們做游戲,一會兒……三個小時的講座,許老師一直站著做報告,真的讓人敬佩。
感受二:感受音樂之美,體驗游戲之快樂
“教育追求的是結果——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游戲注重的是過程——是快樂、積極的參與、是不斷的體驗與感受”許教授開場的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新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要重視過程,可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還是過多的追求教育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游戲的過程。
緊接著許教授與在場教師互動進行《打鼓對舞》、《木頭人》、《喜洋洋與灰太郎》等有趣的音樂游戲。她循序漸進的教授,從傾聽音樂學習動作表演,到邊聽音樂邊做動作表演,再到會聽音樂創編動作表演,不斷增加音樂游戲的難度。讓我們在玩音樂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安靜傾聽音樂的重要;明白只有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才能有好的學習能力;領悟動作是幼兒認識音樂的工具;懂得一個作品要讓孩子易接受,必須在愉快的情景中設置階梯一點一點讓孩子學會,不斷反復,不斷提升。歡樂的音樂聲中,大家聽聽、玩玩,整個會場笑聲不斷。她還用自己夸張的肢體動作不斷啟發我們去創編表演,挑戰自我是發展的需要;用突如其來的點名發言讓我們感受孩子突然被迫回答的尷尬感受,只有自在安全的教育氛圍才能促進孩子好好學習,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干什么”“準備干什么”。她不斷的啟發我們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去教孩子,少一些理性的分析,多一些感性的體驗,少一些尷尬的提問,多一些快樂的游戲。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游戲的精神。
許卓婭教授的講座聽來如沐甘霖、激動人心,絲毫沒有厭倦與疲憊,是聽覺與心靈的享受,她對音樂的熱情與投入深深地感染著現場400多位幼兒教師,她讓我們感受了音樂之美,體驗了游戲的快樂。我們將好好學習,和孩子們一起天天向上。
聽音樂講座心得體會范文二
前幾天有幸聽了一次中央音樂學院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周海宏教授的講座,受益匪淺,今天有空把一些心得感受記錄下來,希望大家看了也有點收獲。
一直以來,對高雅音樂總是有種很神圣的感覺,就像很久很久以前花了三個月的生活費買了一雙耐克,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左打量右端詳,不放過任何一個針孔與針孔的距離,根本就不敢去想象這樣的耐克即將會穿在自己的腳上。
后來參加工作后,聽了兩次音樂會,總是硬著頭皮進去,偷偷摸摸的出來,人家各種樂器各種音樂家各種交響樂如數家珍,而我是坐得忐忐忑忑,惶惶不安,生怕被哪個熟入遇見,一聊全部露餡,到時候說不懂還要來裝高雅,打腫臉充胖子。
我真的不懂,音樂家在前面揮舞著指揮棒,我感覺教鞭即將落下;命運快開始敲門,我感覺鬼子即將進村;月光下流露出一地的浪漫相思,我感覺生活無望,前途渺茫。從此,我決心遠離陽春白雪,走自己的路,曲高本來就和寡,我干嘛強附歡顏?
聽了周海宏教授的講課,我豁然開朗。
原來,古時候的高山流水根本就是一場騙局,俞伯牙彈琴,鐘子期立刻領悟到俞伯牙所想,只是后人為了詮釋真正的“知己”,給這兩個字加上的一段美麗傳說。音樂只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不能反射到任何具體事物,“桌子”可以表示桌子,那么音樂可以表示桌子嗎?顯然不可能。
就像現在很多音樂解說詞都冠冕堂皇的打出“本作品表現了什么什么”的口號,貌似很權威的樣子,其實也就是一些營銷家門為了迎合市場,請一些所謂的音樂專業人士做的解說,周海宏教授說他讀大學的時候也做過這樣的事。可見,這些想象全部出自于個人的觀點,那我自己的想法又何曾有錯?
所以,音樂家飯后散步走進一片森林,踏著樹葉縫隙中灑落來的月光,迎著縷縷微風,成就了世界著名的“月光獨奏曲”,就極可能是一個故事,因為,人們喜歡把音樂導入文字,好讓這種記憶永恒。
人們總是希望音樂具有一種涵義,這種涵義越具體,他們就越喜愛它。可是音樂的特長不在于描述,也不在于敘事,而在于抒情。忘記了哪個著名音樂家說過,“如果文字能夠表達,我干嘛還創作音樂?”。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的情緒被擴張到極致,也沒聽孔子說他聽出“韶樂”表現了什么,音樂的張力主要表現在這種旋律下可以讓自己的很多生活經歷得到共鳴,他一天換一種,當然可以持續到三個月。如果音樂被固定成了具體的“桌子”,相信沒有一個人可以每天聽桌子、讀桌子、想桌子堅持三個月的。
所以周海宏教授說得好,音樂何需懂?
就像你面前擺了一盤東坡肘子,你也不會在品嘗前冥思苦想要求自己,吃這盤肘子一定要吃出點什么深刻內涵來,聽覺其實就和味覺一樣,都是人體最直接的感官,苛求無益,聽出什么東西就是什么東西,大膽的聽就好了,聽不出來,代表作曲家太爛,而不是你沒有經歷。
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每個人喜怒哀樂的情節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聽出的東西也不一樣,沒必要去附和別人的觀點,情緒得到發泄,身心變得放松,自得其樂,曲音融融就好。
聽音樂講座心得體會范文三
9月26日,在教育局、進修校的組織下,全縣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四中小學部觀摩聽了黨老師和宋老師兩節“不同風格”的音樂教學優質課。這次活動使我感觸頗多,現將自己一些粗淺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縱觀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從整體看來都具有“設計精巧,語言簡練”的特點,都具備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雙基”要求,在教學中都體現了“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的先進理念。同時,又各有千秋,各有亮點
黨老師的課堂教學讓我耳目一新,她的聲音甜美,思路清晰,感染力無限!從她的身上我學會了怎樣轉換自己的角色,怎樣融入孩子中間,共同參與活動。
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就近取材用家里的茶杯,礦泉水瓶,筷子等來當音樂教具,這些隨處可見的小東西一下子發揮了作用還真了不起,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把音樂和生活緊密相連,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此外,我有點不同觀點:我感覺兩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用“好不好?”“愿意不愿意?”來銜接各個環節,教師語言顯得太單調,如果語言能再豐富些就會更好了。
總之,聽了這兩節課,收獲很多。從中看到自己課堂教學方面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學中,我會汲取他人先進教育理念,不斷摸索前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