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課堂的常見誤區及對策
打造高效課堂的常見誤區及對策
打造高效課堂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廣大教師熱切的追求。然而,對于高效課堂的內涵、評價,以及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方略,還存在不小的誤區。我們應以科學、高效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實踐,采取課前有效預設和課后反思總結、定位教學策略,以及評價標準多元化等對策,走出誤區,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誤區之一:教師主導就是主講。
由于受傳統課堂教學觀念的影響,在高效課堂建設中,不少教師片面地認為教師主導的地位和體現,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然要主講,而不是少講或不講。
不然,教師怎樣主導課堂呢?
矯正策略:
教師要正確認識課堂教學中主導的真正含義。
所謂主導,是指在課堂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的思路,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訓練,而不能用主講、多講來體現主導作用的發揮。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真正實現角色的轉變,發揮好指導、引導、點撥的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角,盡可能做到少講,堅決反對教師代替學生。
我們也反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不發,而倡導的是當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依然存在疑惑不解、不前時,適時開口,進行恰到好處的精講。
誤區之二:導學案就是教練案。
編寫導學案是建設高效課堂中的基礎工程。
在導學案的編寫中,有相當部分的學校和教師片面地認為編寫導學案就是寫教練案,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練習案,甚至有的成了練習案。
只是改換名稱而已,導致所編寫的導學案喪失了其本應具備的導學、導教、導練等功能。
矯正策略:
教師應正確認識導學案的特性和功能。
高效課堂所編寫的導學案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學習目標,由教師根據課時或課題教學內容,通過教師集體或個體研究設計并由學生參與,以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導學合”“研備合”“教輔合”的設計方案。
它是集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練案”和綜合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
教師要明確導學案的結構組成,導學案要完整體現并包含“導案”、“學案”、“練案”和評價。
除此之外,還應突出問題的創設、學習策略的指導和分層訓練的設計,嚴格遵循導學案的編寫程序,使所編寫的導學案真正成為高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方向盤”、“導航儀”。
誤區之三:學生自主就是自由。
在倡導和落實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過程中,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自由地學習,可以放任自流,不加指導或干預。
矯正策略:
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含義。
所謂學生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和消極學習而言的,它是一種充分尊重學生學習權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
學生自主學習不是教師放任自流,不是袖手傍觀,而應是在教師的指導引導之下,依據教師所指明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通過個體的自學,去獲取知識。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指導,適時檢查,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予以糾正,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學習任務。
誤區之四:小組建立就是建設。
建立學習小組是高效課堂建設中的基礎性和保障性環節。學習小組也是高效課堂上最基本的學習形式。
但在小組建設過程中,不少教師片面地認為,建立小組就是建設小組,使小組建立的終極目標即建設文化難以達成。
矯正策略:
要正確認識并明確,小組建立不等于小組建設。
建立小組是建設學習小組的初級階段,建設小組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使組內成員形成良好的學習、合作、展示規范、習慣、禮儀等,進而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文化。
要做到小組的建設滲透并貫穿于高效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
誤區之五:分組就是合作學習。
膚淺化認識,即認為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就是合作學習,導致出現不學生分成小組并未真正進行合作學習或假合作的現象。
矯正策略: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更是一種科學理念。
它是指學生通過小組或其他形式,圍繞學習目標任務,發揮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等問題。
它的更高追求價值在于培養成員的合作意識,合作技能。
在高效課堂建設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學校班級劃分建立了學習小組,但學生不會合作,更沒有通過小組去完成合作任務。
要改變這種現象,要求教師在劃分建立小組之后,必須對學生進行為什么要合作、怎樣合作等方面的培訓,使學生明確要求,掌握方法,真正進行合作。
誤區之六:學生展示就是表演。
不正確的認識,學生展示就是學生表演。盡管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卻歪曲了展示的目的,削弱了展示的價值。
矯正策略:
作為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展示不等于表演,表演只是展示中的一種形式而已。
真正的課堂展示,要求學生要做到具有問題性、層次性、互動性、創生性。
在展示的內容上,要展示共性高度的問題,在展示的分工上要增強成員的參與度,在展示的方式上,要體現師生、生生互動,可以有表演,更應有疑難求助、質疑對抗、文本批判、朗誦、辯論等,在展示的追求價值體現上,應突出學法總結、規律探尋、生成發現或新成果的展示。
所以在高效課堂展示中要堅決杜絕把展示表演化、簡單化和膚淺化。
誤區之七:構建模式就是固化模式。
不少教師錯誤地認為構建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固化模式,就必須完完全全地依照模式去教學,不能越雷池半步。
矯正策略:
不可否認,在建設高效課堂初期必須首先要有模式,但要經歷“臨帖——入帖——出帖——破貼”的階段。
在經歷這些之后,切不可能僵化、固化模式,而是要大力倡導學校教師發揮潛能,探索形成自己但能真正體現高效化,特色化的多種模式、多種風格的教學樣本和成果。
誤區之八:課堂反饋就是做練習。
在高效課堂建設實踐中,一些教師自認為課堂反饋就是學生做練習,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練習就可以了解捕捉反饋的信息和效果。其實這是一種誤區。
矯正策略:
課堂中的教學反饋是指教師邊教學邊收集從學方面反饋的信息,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教學反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由復習檢查性反饋、新課效應性反饋、鞏固深化性反饋等系統組成。
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階段結構環節,采取多種形式的反饋形式和手段,及時捕捉了解學生在課堂教學流程中的表現、收獲、成效及困惑。
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對收捕的信息快速進行篩選、分類,適時調教與學的思路,改進指導方法,尋找教學與學生思維發展的結合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誤區之九:課堂評價就是夸獎。
在高效課堂教學中,課堂的激勵性、發展性評價普遍受到重視,不少教師也十分注意運用評價手段,激發、調動、鼓勵學生。
不管學生表現或回答問題正確與否,教師都予以夸獎,片面地認為課堂評價就是夸獎。這其實是一種評價中的誤區。
矯正策略: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做到評獎手段多樣化,如口頭的,書面的,語言的,肢體的,物質的,精神的等等。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克服教師評價過多、過亂、過濫的現象,更要改變評價的片面化、單一化,尤其要糾正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時教師不加指正而是一味地夸獎的做法。
做到評價準確、適時、適度、適可,真正發揮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向、診斷、教育、強化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誤區之十:課堂熱鬧就是高效。
讓課堂熱鬧起來,認為這樣就是課堂教學的高效。其實這是對高效課堂教學“高效”的認識誤區。
矯正策略:
僅僅把課堂氣氛的“熱鬧”作為高效課堂的評價標準、依據或標志,顯然是不科學的。
衡量高效課堂至少應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標準,即教學目標設置科學、全面、準確;教學內容重難點突出;教學方法科學新穎多樣;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效益高;學生思維等綜合能力得到培養發展;課堂充滿生機、生命活力等。
走出高效課堂建設中的誤區,扎扎實實地做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為實現建設高效課堂的目標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