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教學設計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教學設計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矛盾的含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
(3)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觀點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雙方的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活動體驗及身邊的熱點等,引導他們學會在生活中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認和揭露矛盾、找出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生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探究分析法:教師引導,層層剖析,淡化結論,注重參與,強調過程。
實例引導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事例來論證。
討論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解決教材中的疑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五、教學過程
【講述故事,導入新課】
PPT展示:
美國北部有個小島,島上有馴鹿,也有狼,狼是鹿的天敵,狼的存在,鹿就有被狼群吃掉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牧民們為了保障鹿的成長,就開展打狼運動,把狼斬盡殺絕。在他們看來,消滅了狼,馴鹿就會增多。滅狼之后,小島一度成了馴鹿的天堂。它們再也用不著豎起耳朵吃草,用不著狂奔逃生了,頭數也有所增加。但是,好景不長。第二年冬天,天降大雪,由于馴鹿太多,牧草有限,加上馴鹿種群退化,體質下降,一大批馴鹿凍餓而死,鹿的數量大減。從這里,牧民們悟出一個道理,狼固然捕殺馴鹿,但是,它的作用并非都是消極的。它起著擇優汰劣、限制馴鹿數量,防止“鹿口爆炸”、驅趕馴鹿奔跑跳躍,保持生機的作用。沒辦法,牧民只得重新引狼入島。不久,狼和馴鹿保持著相對平衡,馴鹿又正常地發展起來。
老師提問:狼是鹿的天敵,可牧民們為什么還要把狼引進小島,狼和鹿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這種關系對馴鹿的正常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狼和鹿之間不僅僅是相互對立,而且還相互依賴,這種關系對馴鹿的正常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哲學上把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稱之為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就是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板書: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設計意圖】
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能夠生動地說明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過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教師:在上述材料中,狼和鹿之間不僅僅是相互對立,而且還相互依賴,我們就把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稱為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板書)
要全面地看問題就要深入地理解矛盾的含義,從矛盾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矛盾具有哪兩個屬性呢?
學生:同一性和斗爭性。
教師:對于矛盾的對立屬性,同學們在顯示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但是,矛盾除了具有對立屬性外還有統一性。所謂“統一”簡單地說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結的屬性。(板書)矛盾的統一性包含兩中情形:相互依存是指矛盾雙方不可分割,離開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剛才狼與鹿事例中那些地方體現了這一道理?
學生:離開了狼,鹿大量死亡。
教師:在小島上狼和鹿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正如磁鐵,如果把它從當中斷開,我們能得到一塊只有南極和一塊只有北極的磁鐵嗎?
學生:不能。每塊小磁鐵又出現了自己的南北兩極。要是將其退磁,一極消失了,另一極也就不存在了。
教師:我們再來看這幅漫畫,他敢燒斷繩子嗎?
學生:不敢。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雙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是“不敢燒”。燒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甲),另一方(乙)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師:在學習語文中,老師常常會讓我們找出某個詞的反義詞,比如說高與矮、胖與瘦、喜與悲等等,沒有其中一方,對方也就不會存在。矛盾的統一性顯而易見。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為學》中有一句話說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難易是一對矛盾,是不是困難的事情永遠都不會變容易呢?
學生:不是,矛盾雙方可以轉化。
教師總結:老子的這段話說明天下任何難事只要敢于去做,積極作為,都會變得容易;相反,如果畏首畏腳,不做努力,即便是很容易的事情也難以完成。難和易對立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板書: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
教師∶難和易之間是不是可以任意轉化?
學生:不是,難和易的轉化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為”與“不為”。
教師:這說明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但轉化是有條件的,不是虛幻的、任意的。條件不具備,矛盾雙方就不能相互轉化。困難的事在“為”的條件下,才能向容易轉變。
【過渡】我們學習了矛盾的同一性,那么,斗爭性是指什么呢?
教師: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學生: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
教師總結: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就是矛盾斗爭性。(板書)如新陳代謝過程中的同化與異化;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
教師: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
學生: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
教師:我們所講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生: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過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是普遍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教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老婦人惟一的兒子死了,她非常悲傷。便請教一位靈修大師:“大師,有什么辦法,使我兒子復活呢?大師說:“我有辦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凈水給我。這杯水必須來自一個從來沒有痛苦的家庭,有了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婦人聽了十分高興,立即去尋找這杯水。 可是,無論到了茅舍或大廈,鄉村或城市,她發現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各自的痛苦。最后,她為了安慰別人的痛苦而忙碌著,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這樣,在她熱心的付出中,喪子的哀傷悄悄地離開了她的心。這個小故事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矛盾具有普遍性。
教師:正如我們學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章中描寫了一個與外界隔絕、風景秀麗,“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和諧的沒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從哲學角度看,這個世外桃源就真的一點矛盾也沒有嗎?
學生:并非如此。
教師總結: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教師:那么,我們怎樣來對待這些矛盾呢?
學生: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方法論)
【過渡】矛盾是普遍的,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時,會發現各有其特點,矛盾具有特殊性。
PPT展示: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說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個家庭在不同的時期也會面對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來說,有父母之間的矛盾,有子女之間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諸多矛盾中,每一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個矛盾中矛盾雙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就需要我們在面對和處理家庭矛盾時,注意區分各種不同的矛盾和同一個矛盾中的不同方面。
教師: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相同嗎?
學生:不相同。
教師:這說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教師:同一個家庭在不同的時期面對的矛盾相同嗎?
學生:不相同。比如說,在孩子上學、走上工作崗位、結婚等不同階段,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家庭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
教師:這說明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教師:此外,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比如“父母矛盾、子女矛盾、父子矛盾”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在家庭中,父母有對孩子的期望,孩子也有對父母的期望”,說明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教師總結:以上是矛盾特殊性的三種情形。在生活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都體現了針對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辦法,你還知道那些類似的成語?
學生:“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都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
教師總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
【過渡】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那么,兩者之間關系如何呢?
PPT展示:
教師: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分析圖一和圖二各自體現了兩者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1:圖1體現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例如,馬的特征是長鬃毛、馬蹄大,耐力強,這些特征是通過一匹匹白馬、黑馬、黃馬來體現出來的。
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無論是白馬、黑馬還是黃馬,它無論什么顏色,都和其它的馬有共同之處。
學生2:圖2體現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轉化。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比如說,馬作為一種哺乳動物,與其他的哺乳動物存在生理上的重大區別,所以同其他動物相比,具有特殊性;但是,在馬群中,無論什么類型的馬都具“長鬃毛、蹄子大,耐力強”特征,即普遍性。
PPT展示:
有一天,一個人肩扛一匹白布來到阿凡提家里,想刁難阿凡提,便說:“我知道你很聰明,我想請你染一匹布,染的顏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紅色,既不是藍色也不是綠色,既不是黑色,也不是一切能看到的顏色,阿凡提你能辦到嗎?”阿凡提爽快地答應了,當談到什么時候拿貨時,阿凡提說:“請你在一個星期中的這一天來取貨,既不是星期一又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既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星期日也不是習慣的一個星期七天中的任何一天。”最后,那個人灰溜溜地走了。
教師:這個人是用什么方法刁難阿凡提飛?阿凡提又是用什么方法反擊他的?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顏色作為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紅、黃、藍、綠、黑、紫、橙等具體顏色(矛盾的個性)之中。離開了各種具體顏色的矛盾個性,也就沒有“顏色”這一共性。這正是阿訇刁難阿凡提的所在。而機智的阿凡提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一個星期”是矛盾共性,它存在于星期一到禮拜天之中,離開了星期一至禮拜天的矛盾個性,同樣沒有作為矛盾共性的“一個星期”。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統一的,不能割裂開來。
教師:我國的很多改革都是先進行試點,然后再在全國進行推廣,比如說,我國的財政“省直管縣”改革進行試點之后,將在全國非民族自治地區全面推廣,此舉被專家們看作是為今后的“省管縣”創造條件。這樣做對我國財政體制改革有什么好處?
學生:我國進行省直管縣改革,不是全面鋪開,而是先在一部分地區試點,(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試點一定階段后,再在全國各地全面鋪開(體現了的矛盾的普遍性),這樣做,能夠積累經驗,減少改革風險,有利于改革。
教師總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板書)
【課堂總結】
本節課主要講了矛盾的含義、矛盾的基本屬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的含義、表現以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同學們要把原理和方法論結合起來,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基本原理的理解。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教學設計二
[知識目標]
識記:矛盾、矛盾同一性、斗爭性的含義;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義。
理解: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
運用: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習慣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能力目標]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觀點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現存事物自己運動的原因矛盾雙方的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
學會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反對形而上學對矛盾的抹殺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認和揭露矛盾。通過分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就不會有事物的存在和發展;
堅定“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依據。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啟發式教學
2.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重點、難點: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內容分析:
這一框共有兩目。
第一目,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矛盾的定義——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層涵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最后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些內容怎么來理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創設情境
教師:上節課下課的時候布置給大家的作業都準備了吧,下面我要請幾位同學來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學來說一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學生可能回答的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 自由與紀律……)
教師:好的,看來大家課后都很認真地預習了新課,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記下他們所說的事例,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分析這些例子。現在給大家欣賞一首艾青的詩——光的贊歌,大家可以出聲朗讀,感悟這首詩的同時找出詩的當中矛盾的詞語。
(PPT)光的贊歌 (節選)﹨原著:艾 青﹨每個人的一生﹨ 不論聰明還是愚蠢﹨不論幸福還是不幸﹨ 只要他一離開母體﹨就睜著眼睛追求光明﹨我們從千萬次的蒙蔽中覺醒\我們從千萬種的愚弄中學得了聰明﹨統一中有矛盾、前進中有逆轉﹨運動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惡與自私﹨隱藏在光的下面﹨
學生討論,老師引導總結如“聰明與愚蠢”“光與暗”等等,引出課題,導入新課。
(老師:這些詞語都是一一對應的,相互對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講授新課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教師:請大家根據剛才我們的舉例,試著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
注意:這里所說的“對立”與“統一”是指矛盾內部的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不能把它具體化成就是“對立”和“統一”兩個詞,大家一定要明了這一點。就像是“物質”這個哲學范疇,不能把它具體成每個事物一樣。
(教師扣住“對立”、“統一”進行概念分析,并結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詩句中的詞加以點評。)
教師: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這個概念,請大家把書翻開到課本67頁,閱讀課堂探究,并討論思考下面的兩個問題。
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略
老師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的觀點,“自然界喜歡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的含義,不是邏輯矛盾。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象;辯證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自相矛盾》的故事。《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教師引導:《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是指語言之間相互對立,前后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一的關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教師:好了,理解了矛盾概念之后,我們再一起來探究矛盾的兩個屬性,首先來一起看漫畫,并回答兩個問題。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他敢剪嗎?”
請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略。
老師總結: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結論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再如: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爭就無所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
A.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B.福是禍之所倚,禍是福之所伏 C.失敗乃成功之母 D.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運用: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
老師提示: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同學們打開課本到68頁,閱讀相關鏈接,進一步理解矛盾雙方相互轉化這一同一屬性。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
第一, 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轉化。
設計情境: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
請問:(1)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2)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教師引導: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 從這點來看,矛盾是不是促成了事物的發展呢?很明顯,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接下來學習矛盾的另一個屬性,那就是矛盾的斗爭性。
3、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創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圖片“貧富”、“和平與戰爭”“胖瘦”
教師:大家看這幾組圖片,在加上前面讓大家所舉的認為是矛盾的例子,可以知道這些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設問: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例子
教師引導提示: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哲學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分析學生所舉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是什么關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教師: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矛盾斗爭性與矛盾同一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了解了兩者的關系,大家把課本打開到69頁,思考探究:
(1)史伯和孔子的話中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聯系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生矛盾最多的人,這是為什么?(最關鍵的是聯系自己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兩者關系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用聯系的觀點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
教師:在剛上課的時候讓大家記下的同學們舉得例子,現在一起來分析一下,看看都涉及到哪些領域?引導學生總結出: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可以從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的矛盾來總結)。(如果不夠豐富,教師可以再舉例引導)從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
第一,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構成矛盾關系。例如,石頭和雞蛋,只有他們處在一個統一體中,相互有關系,才能構成矛盾關系)
第二,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教師:那么,我們怎樣來對待這些矛盾呢?
教師提示引導學生: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方法論)
2、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情景導入:運用課本71頁探究活動,萊布尼茨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與“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不相同的樹葉”觀點。
教師:看完這個故事,哪位同學愿意分享自己的感悟呢?(引導同學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并給予一定的肯定,引導學生從相同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從不同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設計情境:多媒體播放圖片:不同的葉子、不同膚色的人、不同的花、一個人的成長照片、西部地區地大物博等圖片。
教師:這幾組圖片反映出了什么哲學道理?
教師導入矛盾特殊性的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特點)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圖片中的不同的葉子、不同膚色的人、不同的花,農業、商業、工業矛盾不同,班里同學樣子,愛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個人的成長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生活和學習上所需要解決的矛盾也各不相同。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雙方各有特點——關于西部大開發 (東部是“人口眾多” ,而且人口已經多到成為經濟發展的壓力和阻力;西部則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開發利用,“物博”也仍是潛在的資源財富。)
教師: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大家現在把課本打開到70頁,閱讀探究活動,思考第二個問題,你還知道那些類似的成語?待會請同學來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入鄉隨俗”、“因材施教”、“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故事(兩千多年前,我國有個叫公孫龍的思想家牽著一匹馬出關,把關的人對他說,法令規定不許帶馬出關。公孫龍說:“我牽的是白馬,不是馬!白馬和馬是兩回事。”)
教師:請思考公孫龍的論斷有無合理性?從哲學角度看它錯在什么地方?
教師引導同學回答,“只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沒有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沒有清楚的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矛盾的普遍性”。
漫畫“吃水果”。(一個平時認為自己很聰明的人,生病后去看醫生。醫生要他多吃水果,他便讓他的兒子去買。他兒子給他買來了蘋果,他搖頭不吃;買來了葡萄,他也搖頭不吃;買來了香蕉,他還是不吃。買來了絳子、波羅、梨等他仍然不吃,并生氣地對他的兒子說:“醫生讓我吃水果,你怎能給我買這些呢?”他的兒子無奈地說:“市場上就有這些水果,你到底要吃什么?”)
教師: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病人沒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沒有清楚的認識到矛盾的普遍性離不開矛盾的特殊性”。 共同探究:閱讀課本71頁探究,討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圍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圍是特殊性的矛盾,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教師歸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場合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理解的幾個誤區: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普遍現象和特殊現象 (NO)
(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NO)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多數與少數、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NO)
(4)就具體事物而言,有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有的具有矛盾的特殊性 (NO)
4、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教師: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我們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如“解剖麻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方法都是正確
學生運用: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學生能夠回答到兩者的辯證關系即可)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看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教學設計”